出版时间:2011年01月 |
社区是社会的基础和细胞,基层社区党建则是党的全部工作的基础和细胞。在政治学意义上,加强党的领导意味着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增强党执掌国家政权的能力,另一方面是增强党整合社会的能力。而增强党整合社会的能力,正是基层社区党建的战略性目标,更是基层社区建设的战略性目标。在社会转型的整体性背景下,党的基层组织体系、工作机制和活动方式如何做出适应性调整,是党整合社会、推动发展的重要方面。地处上海中心城区的静安寺街道,近年来将区域化党建引领社区建设与社会发展作为核心价值理念,积极探索建设“同心家园”,形成了党建引领下的社区建设新模式和新路径,并取得了初步成效。
一 新形势下社区工作面临新的挑战
静安寺街道位于静安区西南部,东起富民路、常德路,西迄镇宁路,南至长乐路,北接万航渡路、新闸路,辖区面积1.57平方公里,下设11个居委会。现有居民1.4万户,4万人,389个居民小组;辖区内商务楼宇33幢,“两新”组织2104家;社区党员2338名,其中“两新”组织党员471名;共有11个党总支、92个党支部,其中“两新”党组织43个。近年来,随着静安寺地区综合改造及一批重大市政工程建设的推进,社区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成为上海知名的高品位商业商务区和高品质生活居住区。近年来,先后荣获了“全国文明单位”、“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全国先进文化社区”等50多项国家及市级荣誉。
随着经济体制、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的不断变化,社区党建和社会建设面临着一系列新的挑战。静安寺街道和全市甚至全国大部分街道一样面临着诸多类似的问题。
1.传统的社区管理模式面临新的问题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城市管理重心下移,社区工作的内涵和外延不断拓展,群众的利益诉求日益多样;社区的包容性也越来越大,社区建设的体制机制、服务对象、工作格局更发生了重大变化。社区建设过程中一系列新的社会矛盾日益突出,对传统的街道管理体制提出了严峻挑战,亟须建立一套与经济社会发展和居民群众现实需求相适应的社区管理模式。
2.社会领域的重组整合机制面临新的挑战
随着社会组织形态的日益多样化,各个社会成员与群体之间的差异性越来越明显,社会领域中新的组织化的力量不容忽视。怎样完善社会运行机制,包容各类成员个性、活力和风格多样性,引领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社会建设,实现更深层次的社会融合,是解决多元化社会“和而不同”的关键。
3.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建面临新的任务
在社会转型的整体背景下,推动社会发展的力量日益多元,整合社会是党的重要政治功能。在新的形势下,党的基层发挥作用的渠道、工作方法都面临着新的考验。传统的党建领域如何打破条块分割、发挥党建实效,“两新”组织等新的党建领域如何创新组织设置、消除党建工作的空白点;党组织如何培育与引领社会新的组织化力量,保持党员个体的先进性,从而更好地发挥党组织的战斗堡垒作用,成为新形势下的社区党建工作无法回避的重要课题。
二 同心家园区域化党建开启新的探索
创新的动力来源于对新形势、新挑战的主动回应,目的在于解决问题、推动发展。自1996年开始,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社区党建和社区建设的探索和创新,城市基层党建中的街(街道)居(民民区)党建开始向社区党建全面转型。管理体制的改革,推动了党建理念、党建模式的变化。静安寺街道党工委坚持在传承中发展、在拓展中创新,努力推动基层党组织和党的工作走向社会、深入基层、融入社区,在探索基层党组织引领微观社会建设和管理上走出了一条新路。
1.同心家园的产生背景
从传统的街居党建到社区党建,从居民楼组党建到商务楼宇党建,静安寺街道的社区党建工作,随着社区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不断突破。将居民区党支部扩容为居民区党总支,强化基层党组织核心作用的发挥;建立全市第一个商务楼宇党员服务点,把支部建在楼上,使党建落到实处;率先探索社区党建“1+3”工作模式,得到市委的肯定,并在全市各街道推广,等等。每一步探索与实践,并不是单纯的创新,而是形势所需、群众所求。
作为最早探索实践“1+3”社区党建工作模式的试点街道,静安寺街道党工委并没有把工作仅仅停留在社区层面,而是结合当前社区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地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