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
一 辽宁自主创新能力发展现状
辽宁工业经济基础雄厚,企业众多,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和优化经济结构的战略转型期。为适应新型工业化和战略转型的需要,必须全面提高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依靠科技进步,促进特色优势产业发展,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彻底转变发展模式,确保经济持续健康发展。因此,构建优化的创新创业环境,完善创新支撑体系,健全激励机制,全面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就成为实现辽宁老工业基地全面振兴以及“十二五”发展目标的关键。
(一)辽宁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取得的成绩
1.企业规模不断扩大,为技术创新活动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
近年来,辽宁不同经济成分企业的营业收入、资产规模等较以往有了很大的增长,企业技术创新的实力和盈利能力逐年增强,为企业开展技术创新活动和提高产品的技术附加值提供了坚实的资金基础。按照《辽宁省高新技术产品目录》统计,2010年上半年,全省生产高新技术产品的工业企业为2776户,占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的11.9%,生产高新技术产品3295种,同比增长2.7%。
分地区来看,沈阳、大连市工业高新技术产品生产占全省五成以上。沈阳、大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中有高新技术产品生产的企业1224家,生产了1398种高新技术产品。其他12个市共有规模以上工业高新技术产品生产企业1552家,生产了1897种高新技术产品。
2.科技型企业经济效益显著提高,对辽宁工业的贡献率越来越大
全省规模以上科技型工业企业生产规模不断扩大,进一步推动了工业经济整体效益的提高,工业新创造的价值总量增加,企业营运能力有不同程度的提高。2010年上半年,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产值4828.2亿元,同比增长26.7%,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1329.2亿元,同比增长26.6%,高新技术产品实现销售收入4643.33亿元,同比增长21.8%,增速比上年同期提高了0.63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出口销售收入609.22亿元,增长39.8%,增速比上年提高37.5个百分点,高新技术产品实现利税407.08亿元,同比增长53.8%。
3.紧抓“科技特色”,辽宁产业基地迅速发展
辽宁探索以特色产业基地建设为突破口,实现科技与经济紧密结合的有效途径,创建一批特色产业基地。辽宁已有辽宁(阜新)液压、辽宁(本溪)生物制药、辽宁(抚顺)能源装备制造等五个特色产业基地,被科技部确立为国家级特色产业基地。近两年已完成51平方公里基础设施建设,落地项目551个,总投资840亿元,预计到2015年,五个产业基地实现销售收入将超过5000亿元,形成新城区面积近300平方公里,新吸纳城区人口200余万人。这些基地建设加速推进了辽宁经济结构调整和发展方式转变。五个基地将在生物医药、新能源、先进装备制造、电子信息等领域形成一批达千亿元销售收入规模的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全省生物医药产业规模将实现翻两番,电子信息产业规模将实现翻一番,极大地提升优化全省和各市的产业结构。本溪基地仅已签约项目实现达产,就将为辽宁再造一个生物医药产业。
4.科技人才队伍建设继续加强,为科技创新提供强有力的智力支持
人才资源投入的总量、质量和强度反映了一个国家、地区或某个企业技术创新活力的规模和水平,也是反映自主创新能力的重要指标。辽宁是创新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拥有众多的高校、科研院所和研发机构,为支撑辽宁自主创新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力的智力保障。近年,辽宁工业企业技术创新的人力资源投入增加较快,技术开发人员的素质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2010年上半年,全省从事科技活动人员数达到19.5万人,从事R&D活动人员折合全时人员7.6万人年;拥有两院院士48人,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达7330人,居于全国前列;收购国外科技型企业37家,引进海外研发团队211个,科技人才队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
5.企业科技投入加大,科研数量和专利数量稳定增加
科研成果和专利数量成为衡量企业竞争力和一个地区科技竞争力的重要标准,是知识产权拥有量的一个具体体现。近年,辽宁制定了合理有效的知识产权政策和创新激励机制,为经济科技发展创造良好环境,同时加大了科研经费的支出,使得辽宁的科研成果和专利数量稳步增加。以2009年为例,全省专利申请数量达到25801件,同比增长23.5%,位居全国第九位,授权专利12198件,同比增长14.4%,位居全国第八位。全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