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
改革开放30年,辽宁大中城市获得了前所未有的发展,相反,数目庞大的小城镇及乡村的发展命题却始终模糊。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总体上已经进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农业进入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的关键时期,国民经济分配格局向农业和农村公共领域倾斜,这些为村镇建设提供了良好的环境。逐渐缩小农村居民与城镇居民生活条件的差距,使居住在农村社区的居民也能平等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和现代文明,加速城镇生活方式向农村传播,促进农村居民生活方式城市化,已成为建设现代化村镇的迫切要求和必然趋势。
一 辽宁村镇建设现状与面临的挑战
辽宁现有建制镇536个,乡348个,行政村10428个,自然村51926个。其中全国重点镇61个,省级中心镇100个。村镇总人口2268万,占全省总人口的52.6%。其中建制镇325万人,乡70万人;村庄1867万人。镇平均人口规模为6063人,乡平均人口规模为2011人,村庄的平均人口规模为299人。在城市—小城镇—村庄的人口结构中,辽宁设市城市占48.4%,小城镇占12.8%,农村占38.8%。村镇是我省城乡建设的重要组成,村镇居住人口众多,占用土地较广,在我省城乡建设体系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1.村容村貌有很大改善,但随意发展对农村资源与环境带来挑战
从2006年起辽宁省开展了村庄整治工作,整治后的村庄村容村貌发生了很大变化,有硬化路面、符合饮用水标准的生活用水、符合卫生要求的厕所、集中的排水沟渠和水塘、集中的垃圾收集转运场所等,农村面源污染得到有效控制。但由于缺乏有效的技术指导,在农村存在着大拆大建、急功近利的情况。适用于农村住宅建设的新技术、新产品、新工艺得不到及时推广和应用,农村住宅的技术集成度低。工业“三废”和城乡垃圾对村庄的污染正由局部向整体蔓延,影响农村生态环境;部分农村地区居住环境脏乱差现象严重,污水自然排放,生活垃圾乱堆乱放,这些对农村资源和环境带来严峻挑战。
2.村镇基本生活设施建设力度加大,但与城市差距仍很大
村镇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加大,现代化水平有所提高。2009年辽宁完成村镇建设投资200亿元,新建公共建筑179万平方米。已经实现100%的村通电;电话得到了比较全面的普及。但农村取暖、炊事能源、厕所等与农村居民日常生活密切相关的基本生活设施建设还停留在较低水平。在全省农村生活能耗中,秸秆和薪柴消费量占生活用能的三分之二,而液化气和沼气仅占生活用能的极小部分;绝大多数农户家庭仍使用旱厕作为主要卫生设施;垃圾和污水处理简单,中心村新建住户能够通过排污暗渠排放生活污水,而其他住户的生活污水基本都是直接排放。
3.村镇居民居住条件有所改善,但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模式新的改造需求不能得到有效满足
农村居住条件发生了很大变化,砖瓦结构成为主体,楼房增多。但城市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带来农村土地的急剧减少,人与地的矛盾日益凸显,农村原有的朴素社区规划思想难以在日益紧缺的土地上建造实现。再加上现代生活需求对农村和农民生活方式的改变,促使村镇居民对农村生态环境和居住模式提出了新的改造需求,这一切都使得村镇住宅的建设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住宅建设进入了快速演变改造阶段。农村家庭规模的变小,家用电器使用比例的增加,现代交通工具与农耕机械进入村镇,这些都对传统的村镇住宅及生态环境提出了新的挑战和改造需求。在经济水平偏低、科技能力不高、缺乏专业技术指导的广大农村地区,村镇住宅建设正经历着一个彷徨与快速演变改造阶段,在改革与传承之间面临迷惑和各种各样的问题,迫切需要住宅建设科技支撑和示范项目引导。而目前规划设计水平以及农村住房产业化发展滞后,不能有效满足这方面的需求。
4.村镇住宅建设稳定发展,但缺乏统筹规划
农民居住条件逐步改善,农户对住宅面积和质量的追求不断提高,2009年村镇新建住宅建筑面积980万平方米,人均住宅建筑面积达到24.17平方米,村镇新建住宅中楼房所占比重逐年增长。未来由于农村城镇化水平和农民居住水平提高等因素影响,村镇住宅建设需求非常大。但在如此巨大的投资前景下,村镇住宅产业化发展步伐十分缓慢,农村住宅大都是农民自建,能够真正适合在农村实现住房建设标准化和工业化的示范工程几乎没有。地方各级主管部门缺乏对村镇住宅产业化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