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4月 |
在气候变化背景下,全球向低碳经济转型不仅仅是一个选择和一种趋势,而是如何迅速并且在什么规模上促进向低碳经济转型的问题。向低碳经济转型,需要整合和协调不同政策部门的工作,制定全方位的政策,从调整能源结构、提高能源效率、改善城市规划等方面入手,减少温室气体排放。个中关键,便是地方政府的政治意志。城市是气候变化问题的一部分,也是解决问题的关键所在。低碳经济转型中城市负有重要的责任。实践证明,通过有意识的城市规划和管理,有助于降低气候变化不利影响的风险,促进城市向低碳经济转型。
一 中国低碳经济转型的必要性
经济转型是指针对某一个或几个特征经济形态发生本质变化的过程。例如从农业经济转向工业经济,继而转向后工业经济,主要指的是以经济结构变化为特征的转变进程,农业经济是农业在经济结构中占主导地位,工业经济则是工业占据主导地位,而后工业经济或社会则是以服务业为主导的经济形态。顾名思义,低碳经济转型指经济演化过程中碳排放的转变,从单位生产总值需要较高的碳排放转向较低数额的碳排放。同任何转型过程一样,低碳转型也是一个过程,需要通过各种手段促进这一进程。但是,低碳经济转型又有着自身的一些特征,需要加以认识,从而有助于加速转型进程。
我国经济的低碳转型不是转不转的问题,而是如何加速的问题。从2009年的哥本哈根会议到2010年的坎昆会议,再到2011年的南非德班会议,联合国关于全球温室气体减排的国际谈判,由于存在全球共识似乎是不达目的不罢休。目前,世界经济和地缘政治格局在改变,全球温室气体排放格局也在改变,中国正日益变得树大招风:自2007年起,中国成为二氧化碳世界第一排放大国,而且每年以6%~9%速度高速增长,全球第一的地位日益凸显。中国人均排放也在2007年超过世界平均水平,中国许多城市的人均排放,例如上海已接近人均10吨,超过法国、瑞典等许多发达国家的人均水平,与欧盟、日本的人均水平接近。进入本世纪以来,中国新增的温室气体排放,要占全球新增量的40%左右。中国的巨额外汇储备,巨量的外贸顺差,航天、高铁等世界先进技术,使得世界对中国的减排预期不断加大。
中国已向国际社会宣布,到2020年单位GDP二氧化碳排放量比2005年水平降低40%~45%,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总量的15%,森林面积增加4000万公顷,林木蓄积量增加13亿立方米。这些目标刚性约束强,实现难度大。碳强度目标只针对化石能源燃烧的二氧化碳,没有包括其他温室气体。从“十一五”20%节能目标的实现情况看,尽管决心大、力度强、手段硬,一些地方甚至对居民和医院实现拉闸限电,也只完成19.06%,可见难度之大。今后难度会不断增大。但是,中国向低碳经济转型的决心是非常明确的。中国制定的“十二五”规划,已经包含温室气体减排目标,并分解到各省和主要行业部门,作为约束性指标加以落实。中国做事言必信、行必果。目前“低碳城市、低碳社区、低碳企业、低碳消费”已成为全社会的行动,中国低碳转型的声势,比发达国家还要浩大。中国风能、太阳能的增长速度远高于多数发达国家。
当然,作为发展中国家,我国经济水平相对较低,发展仍然是第一要务。但在目前的发展阶段,能源结构以煤为主,经济结构性矛盾仍然突出,增长方式依然粗放,能源资源利用效率较低,能源需求还将继续增长,控制温室气体排放面临巨大压力和特殊困难。因此,相对世界其他国家,中国对低碳经济革命有更为迫切的要求,中国在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仍有不少问题亟待解决。中国要自觉地统筹国际、国内两个大局,扎扎实实地走出一条既符合中国国情,又适应全球挑战的可持续发展道路。
从战略上看,我国发展低碳经济,不仅仅是为了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控制温室气体排放,同时也是可持续发展的需要、能源安全的需要、环境和生态保护的需要。我国化石能源的资源禀赋特征是缺油少气富煤炭。目前我国石油进口量已经超过石油消费总量的一半,而我国汽车拥有率约为每千人50辆,不足美国的1/15,欧盟、日本的1/10。我国石油探明储量只够满足11.3年的需要,离全球石油储采速率42年有很大的差距。[1]我国天然气的储采比石油高了3倍,但也只有32.3年,只有全球60.4年的一半多点。我国煤炭储藏量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