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4月 |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也是北京市巩固和扩大应对国际金融危机冲击成果,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重要一年。在全市上下的共同努力下,全年工作任务和“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圆满完成,发展成绩超出预期。同时,国内外经济环境的复杂性以及经济发展中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必然要求把发展的重点转到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建立创新驱动的发展格局上来,为首都经济的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一 2010年首都经济形势分析
(一)2010年总体经济形势
2010年,首都经济平稳较快发展的良好局面得到进一步巩固和发展,预计全年地区生产总值将达到1.3万亿元,增长10%以上。
1.经济实现平稳较快增长
1~3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9754.4亿元,同比增长10.1%。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9.7亿元,下降1.9%;第二产业增加值2321.2亿元,增长14.2%;第三产业增加值7353.4亿元,增长8.8%。分季度看,前三季度累计增速分别达到14.9%、12.0%和10.1%,虽然受上年基数的影响而逐季下降,但一、二、三季度分别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117.0亿元、3257.6亿元和3381.8亿元,呈现平稳增长的运行态势,经济发展逐步从危机以来的恢复性增长向常态增长转变、从振荡增长向稳定增长转变、从政策性增长向内生性增长转变。
2.内需增长动力显著增强
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取得明显成效,消费、投资协调拉动的格局进一步巩固,消费继续成为首都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1~11月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额达到5610.9亿元,增长17%,全年预计达到6100亿元,增长15%左右。特别是汽车销售集中放量,1~11月全市共销售机动车119.6万辆,同比增长16.6%;其中新车75.1万辆,增长21%。1~11月全市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936.4亿元,同比增长13.1%,预计全年投资规模达到5500亿元,增长13%左右。在积极促进投资的同时,更加注重调整投资结构,优化投资布局。1~11月,工业完成投资435.9亿元、增长33%;非国有内资单位完成投资2955亿元、增长75.8%,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达到59.9%,已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城市功能拓展区、城市发展新区投资分别增长15.2%、22.7%,城南地区、西部地区投资分别增长20.2%和18.6%,均高于全市平均水平。
3.产业发展基础更加坚实
落实“优化一产、做强二产、做大三产”的思路,积极实施六大重点产业调整振兴规划,积极引进一批产业链和价值链“双高”产业项目,1~11月,重大工业项目累计签约65个、开工70个、竣工18个,全年工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4%以上;出台商务服务、物流、旅游等五大重点产业发展意见,推动设立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出台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意见,全年第三产业增加值预计增长9%,其中批发零售业、租赁商务、信息服务增加值均增长10%以上,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预计增长15%左右,1~11月接待入境游客457.6万人次,增长19.9%;积极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设立了总规模10亿元的电子信息、生物医药、新能源和环保、高技术服务业等四支创投基金。六大产业高端功能区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承载了全市70%以上现代制造业和50%以上的生产性服务业。
4.发展质量和效益稳步提升
从财政收入看,2010年全市完成地方一般预算收入2353.9亿元,增长16.1%,高于2009年的增长速度。从企业效益看,企业盈利水平逐步恢复,1~11月,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主营业务收入13064.1亿元,增长23.7%;实现利润总额881.3亿元,增长43.6%;销售利润率达到6.7%,已恢复到国际金融危机前的水平。从居民收入看,1~11月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6719元,同比增长8.8%;农村居民人均现金收入14394元,同比增长11.8%;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6.5%和9.4%。从节能减排看,在提前完成“十一五”减排任务的情况下,实施节能预警调控方案,实行能耗总量(增量)目标控制,预计全年万元GDP能耗下降4%左右。
5.价格上涨压力逐步显现
从2010年1月开始,北京市居民消费价格指数(CPI)已结束自2009年2月起连续11个月的负增长走势,在食品类、居住类、医疗保健和交通通信类指数的带动下,呈现逐月上升的趋势。11月份,居民消费价格比上年同月上涨4.3%,涨幅比10月份提高0.9个百分点,创2008年10月以来新高。其中,食品类和居住类价格涨幅最大。11月份,工业品出厂价格比上年同月上涨2.4%,涨幅比10月份提高0.3个百分点;原材料、燃料、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