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4月 |
一 北京市资源环境现状
近年来,北京市紧紧围绕建设“人文北京、科技北京、绿色北京”的战略任务,既重视环境保护,又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促进了社会和谐稳定;不断推进环境污染防治和污染减排,强化环境安全监管,使全市的环境持续得到改善。但受到自然环境条件限制和人口、资源、能源消耗持续增长以及北京市及周边地区经济发展势头强劲的影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消减任务十分艰巨,环境压力较大,环境质量持续改善的基础尚不稳固。
2009年北京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1865.9亿元,人均达到68788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10.1%和6.2%。其中,第一产业增长4.6%,第二产业增长9.7%,第三产业增长10.3%,三次产业结构为1∶23.2∶75.8。城乡居民居住水平继续提高,全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738元,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11986元,分别比2008年增长8.1%和11.5%。
2009年北京市能源消费量为6577.7万吨标准煤,同比增长3.96%。按2005年可比价格计算,万元GDP能耗为0.6074吨标准煤,比2008年下降5.57%。[1]北京能源消费结构比较合理,煤炭占比为32%,全国这一比例是70%。北京市能源消费大部分靠外省市输入,2008年煤炭消费的自给率也只有21%。北京属于资源型重度缺水地区,人均水资源占有不足300立方米,是全国人均水资源的1/8,世界人均水资源的1/30。2009年北京市水资源总量20亿立方米,比2008年下降41.5%,用水总量35.8亿立方米,比上年增长2%。北京市城镇绿化覆盖率达到44.4%,比上年提高0.9个百分点。城镇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4.5平方米,比上年增加0.9平方米。林木绿化率达到52.6%,比上年提高0.5个百分点。
在地区生产总值增长10.1%、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1万美元、常住人口达到1755万人、机动车保有量超过400万辆的情况下,二氧化硫和化学需氧量排放总量分别比上年减少了3.59%和2.49%。[2]北京市污水处理率为80%,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为95.8%。市区空气质量达到二级和好于二级的天数为285天,比上年增加11天,占全年总天数的78.1%,比上年提高3.2个百分点。
总体上来看,北京市物质资源及能源压力逐年增长。居民活动对生物资源产品及能源产品的需求越来越高,但自身生态承载力无法满足不断扩大的资源需要,可供地区消费的能源量增长速度不仅低于经济整体增长速度,而且略低于地区能源消耗总量增长速度,超额资源及能源需求成为限制区域发展的障碍。北京市的能源消耗增长速度远低于经济增长幅度,主要污染物排放也实现了逐年下降,空气污染物排放也有比较明显的下降,固体废弃物污染排放量下降最显著,但单位人口面临的环境压力在不断提升。
二 北京市节能减排成就
(一)节能目标完成情况
2005~2009年北京市万元GDP能耗持续下降,以2005年价格为不变价,由2005年的0.80吨标准煤下降至2009年的0.61吨标准煤,已累计下降23.34%,提前一年超额完成“十一五”期间万元GDP能耗下降20%的节能目标。
2009年万元GDP能耗为0.6074吨标煤,下降5.57%,其中第一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1.0225吨标煤,同比下降2.82%;第二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8880吨标煤,下降11.42%;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为0.3581吨标煤,下降1.21%。2006~2009年,北京市以年均4.47%的能源消耗增长支撑了年均11.65%的较快经济增速,平均能源弹性系数为0.38,初步形成了低消耗、低排放的经济发展模式。经过测算,“十一五”前四年全市累计实现节能1730万吨标煤,其中结构节能1290万吨标煤,占全部节能量的75%,为节能主导因素;技术节能320万吨标煤,占18%,管理节能120万吨,占7%。
2009年北京市二氧化硫排放量为11.88万吨,比2008年削减0.44万吨,同比下降3.57%。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为9.88万吨,比2008年削减0.25万吨,同比下降2.47%。
(二)节能对转型的推动成效
第一,产业结构不断升级。服务经济主导的产业结构进一步得到巩固,金融、体育、文化创意以及高技术服务业等发展较快,2009年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已到达75.8%,第三产业的贡献率已达到73.1%,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拉动达到7.5个百分点。第三产业万元增加值能耗仅为全市万元GDP能耗的一半,是推动北京市万元GDP能耗下降的主要力量。完成首钢等一批高耗能、高耗水、高污染企业的转产和关停,淘汰水泥立窑生产线等落后工艺设备,全市单位工业增加值能耗显著下降。
第二,能源结构逐步优化。优质能源占总能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