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4月 |
一 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现状分析
(一)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概况
1.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阶段划分
改革开放后,山西经历了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过程,承接产业转移也将经历由国家投资向地方政府投资再向企业自主投资的转变过程,该过程大致可以划分为三个阶段。
(1)规模增长阶段(改革开放至20世纪90年代中期)
20世纪80年代初,是中国改革开放的黄金时期,为有效减少能源供应紧张对经济发展的制约,国家确立了将山西建成国家能源重化工基地的战略构想,对山西进行大规模的投资,资源型产业在全省工业经济中的支柱地位得到了进一步加强。90年代,东部地区在经历了加工产业的高潮发展期后,由于各种生产要素供给趋紧,环境容量指标递减等因素的制约,一些产业开始逐步向中西部转移。
由于投资是推动地区经济增长的动力,经济增长又是山西省各地地方政府业绩的主要考核指标,因此,为吸引投资,提高经济增长速度和规模,山西省在承接产业转移过程中出现了“为引资而引资”的倾向。一些地区只注重吸引资金,而在项目上并未考虑环境因素以及地区经济发展禀赋条件,这一时期吸引的外部资源普遍都是一些投资规模小、技术水平低、见效快、投资回收期短的冶炼、炼焦等高耗能工业。小煤矿、小炼铁、小炼焦等行业一度发展过热,进一步促使山西产业结构向重型化快速发展,加剧了对生态环境的破坏。
(2)结构优化阶段(20世纪90年代后期至今)
20世纪90年代后期,山西省能源基地建设带来的一些不良影响逐渐显现,经济发展的步伐明显滞后于东部沿海地区。鉴于此,山西省委、省政府于1999年10月在运城召开了经济结构调整会议,指出经济结构问题是山西经济发展最为突出的问题,调整经济结构是振兴山西经济的关键所在。这次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山西拉开了对经济结构调整的序幕,同时也标志着山西省承接产业转移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这个阶段又可划分为两个时期:自发承接产业转移时期和组织化承接产业转移时期。
自发承接产业转移时期是从1999年至2003年,这一时期山西省承接产业转移的方式以外商以及东部地区企业零散的、自发的投资为主,而政府并没有进行系统的、规模化的组织。
组织化承接产业转移时期是从2004年至今。一方面山西省制定了《山西省产业投资指导目录》,从政策倾向上明确了接受外部投资的方向,将吸引外资与产业结构调整和产业升级紧密结合;另一方面政府开始有组织地开展承接产业转移的各种活动,集中举办了“沪洽会”、“港洽会”、“中博会”、“珠洽会”、“煤博会”等招商活动,为承接产业转移搭建了平台。
(3)要素优化阶段
该阶段是承接产业转移的高级阶段,目前山西省承接产业转移还未步入这个阶段。这个阶段的承接产业转移以生产要素的创新为基础,技术进步、产业创新,以及现存经济制度、管理制度、经济体制及运行机制等的创新,使同样引进的生产要素能够创造更多的效益。
2.山西承接产业转移的整体概况
由于承接产业转移的数据较难获取,本研究报告仅根据山西省近年来招商引资情况和外商投资情况来分析山西省承接产业的现状。
(1)产业转移规模
2006~2008年山西省通过几次大型的招商引资会,在承接国内产业转移方面取得显著成效,共实际签约项目2090项,吸引资金总额715.82亿元,平均规模达到5000万元以上(表1)。这些项目在山西的落地,对推动山西经济发展,促进产业结构调整具有重要作用。
表1 2006~2008年山西省招商引资整体情况
从全国来看,京津冀地区投资规模大。2006~2008年京津冀地区在山西的总投资额达到110多亿美元,投资项目275个,分别占全国总投资额的44.1%和投资项目数的44.8%,其次是长三角地区,珠三角及福建地区位居第三,而东部的辽宁、山东、海南三省则位居第四。就项目平均规模而言,长三角、京津冀地区投资规模大,相比东部其他地区,珠三角及福建地区的产业转移平均规模较小(表2)。
表2 山西省各来源地产业转移规模情况
从行业投资规模看,能源、化工两大行业投资规模最大,其次是材料工业、冶金工业、农产品深加工、装备制造等行业,而在机械电子、医药等行业的投资规模偏低。
在承接国际产业转移方面,山西省“十五”时期累计实际利用外资10.7亿美元,年均增长8.5%。总投资在1000万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