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4月 |
在经济全球化和区域经济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山西省必须参与到区域合作中以寻求更大的发展。依据合作地域的范围,本文共分四部分,分别对山西省与环渤海经济圈、周边省份、中部地区其他省份以及与长三角、珠三角地区的经济合作展开研究。由于各个合作区域特征不同,每部分结构有所不同,但基本上遵循同一个分析框架:论述山西与该区域开展区域合作的战略意义;从合作内容、合作方式等方面对目前区域合作现状进行详细分析;结合山西自然、社会、经济发展的特点,从适应山西转型发展的要求出发,探索开展进一步区域合作的指导方针和原则;对未来合作领域进行探索性的研究;依据合作领域和目前进展情况,有针对性地提出进一步开展区域合作的政策建议。
一 山西省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合作
(一)山西省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战略意义
1.国际层面:打通山西的出海通道和国际航空通道,将山西打造成国际上重要的新型能源和重化工产业基地
从国际范围来看,环渤海经济圈地处西太平洋沿岸、东北亚经济区的中心地带,是我国对外开放的重要门户之一,也是我国北方地区通过太平洋走向世界的重要通道。随着东北亚区域经济的日益崛起,环渤海经济圈的地缘优势日益凸显。环渤海经济圈中的天津塘沽港、锦州港、曹妃甸港和青岛港等港口是山西货物的出海通道;北京首都国际机场和天津滨海国际机场是山西货物的国际航空通道。因此,山西省要充分利用好环渤海地区发达便捷的交通优势和密集的城市群,为山西提供重要的出海通道和国际航空通道,扩大山西的对外开放度,将其打造成国际上重要的新型能源和重化工产业基地。
2.国家层面:发挥山西的区位条件优势,对促使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发挥出重要作用
山西地处我国中部地区,沟通东西,联动南北,具有较为明显的区位优势。山西是东部环渤海经济圈向内陆拓展的腹地,对促使我国东、中、西三大区域协调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是我国经济由东向西扩散、由南向北推移的交汇点和连接点,其地理位置十分重要。随着我国经济发展战略重心开始由南向北逐渐转移,产业转移由东部沿海地区逐步向内陆中西部地区进行,山西的区位条件优势开始凸显,在推动区域产业分工和产业布局调整中日益发挥出重要作用。
3.区域层面:加强与环渤海经济圈合作,促进经济转型发展
山西是我国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大省,与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山东、辽宁三省一区二市有着十分紧密的经济联系,可称为环渤海经济圈重要的“工业原材料基地”和“能源动力场”;同时作为装备制造业起步较早、发展前景被看好的老工业基地,具有人才、技术和设备的深厚存量和机械工业集群的雏形,具有承接环渤海地区产业转移的比较优势。但由于煤、焦、冶、电等传统产业独占天下,山西经济结构不尽合理,山西始终没能与环渤海地区形成有效的产业互动。基于合作契机,山西可以借助环渤海经济圈内发达省市雄厚的工业基础、科技实力和资金实力,通过技术转移和项目合作方式,推进传统产业提升、新兴产业发展和产品升级换代,努力实现“三个跨越”,拓展山西省转型发展道路。
(二)山西省参与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合作进展
1.山西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合作历程
山西人的“渤海梦”,最早可以推至20世纪90年代末。可以将山西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的合作历程划分为提出阶段、快速起步阶段和稳步发展阶段,具体如下:①提出阶段始于20世纪90年代初期。1992年,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正式启用“环渤海经济区”的区域概念,但在该阶段区域合作的概念一直没有得到体现,区域内各城市间没有任何实质性的合作进展,此阶段区域经济合作几乎处于停滞阶段。②快速起步阶段始于2000年,山西省与环渤海地区的合作处于稳步推进中,但仍处于区域合作的起步阶段,实质合作内容仅限于重点项目合作和能源、资源等物资的流通领域。③稳步发展阶段始于“十一五”之初,2006年,第八届环洽会召开后,山西省工商联被特别吸纳为理事会成员单位,山西从此成为了环渤海经济区内的正式一员,从而山西与环渤海区域得到了更为紧密的联系,山西民营经济也获得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
2.山西省参与环渤海经济圈区域合作的最新进展
(1)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已确立为山西区域合作的重要发展战略
目前,山西正在“实施东向战略、发展东向经济”,形成商品东进、劳务东输、能源东送、产业东接、投资东引、服务东带、交通东连、游客东来的新局面,积极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已经成为山西省区域经济合作的重要发展战略。2009年,山西省省长在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指出:要不断加强区域经济合作,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接受京津冀地区的辐射,并形成产业互动。
(2)与环渤海经济圈的区域合作机制已初步形成
近年来,山西已与北京、天津、河北、内蒙古等省(自治区、直辖市)签订了相关战略合作框架协议和合作协议,山西省及其部分市县与环渤海其他省(自治区、直辖市)确立了友好合作关系,为山西主动融入环渤海经济圈,实施政府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