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4月 |
一 绪论
(一)山西省国企改革和发展的背景
国际金融危机冲击过后,世界经济初现回暖迹象,形势开始好转,但仍存在着很大的不确定性、不平衡性和不稳定性。世界经济进入了后危机时代。
国家继续实施鼓励东部地区率先发展、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地区老工业基地战略的同时,启动了中部地区崛起战略。作为中部地区重要组成部分的山西,迎来了千载难逢的“综改区”政策机遇期,进入了转型发展的关键期、跨越发展的突破期和工业化的跃升期,只有抓住国有企业这个经济体制改革和经济发展的重点,才能真正实现山西经济转型跨越的发展。
(二)山西省国企改革和发展的意义
一是经济全球化趋势的深入,推动了国际和国内发达地区的产业转移,尤其是国家推进中部地区崛起战略,构建以煤炭为基础的能源供应体系和建设山西新型能源基地,以及原材料基地、现代装备制造业基地等布局向中部倾斜,山西省国有企业无论是从国有经济属性还是从技术规模实力等方面看,都毫无疑问是承接倾斜转移的主体。二是国务院把山西省列为全国唯一的煤炭工业可持续发展试点省份,为作为山西煤炭产业主体的国有煤炭企业,在进一步做大做强和改革攻坚方面,提供了重要的政策支撑。三是新一轮国企改革攻坚战的展开,将大大推进国有企业特别是省属企业的发展。四是新的国有资产监督管理体制逐步建立健全,给山西省国有企业的发展奠定了制度基础。
山西省国有企业的改革和发展必然会促进山西经济的转型发展,带动山西经济的跨越式的增长,为创造一个新山西而再创辉煌。
(三)山西省国有企业改革和发展回顾
1.改革开放前的山西国企
早在“一五”期间,山西省已是国家进行工业建设的重点地区之一。至1957年,山西的工业总产值达到15.7亿元,成为以煤炭、钢铁、化工为主的全国重工业基地[1]。作为全国重要的能源基地,无论是支援其他省市地区的建设还是应对自然灾害,山西都坚持以计划内价格向外输送煤炭、电等。山西省在不断提供经济发展的能源和动力,为全国建设作出巨大贡献的同时,却产生了严重的“资源诅咒”:长期以来以煤炭、钢铁、机械、化工等为主的高碳行业给环境和资源造成巨大压力,长期的收入支出不平衡造成了沉重的社会负担,产业结构产生路径依赖,城市功能脆弱,区域经济转型艰难,等等。在这样的体制环境中,山西省国有企业的能力趋于弱化,“国企病”频发。
2.改革开放30多年间的国企
20世纪80年代初期至1988年,山西国企经历了较浅层次的对微观主体的改革。旨在使国企成为自负盈亏、自主经营、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四自”经济实体。主要采取了一些权宜性的放权让利和承包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其最终结果表明,仅从企业层次着手是建立不起现代企业制度的,也难以搞活企业。
为了从体制上建立国有资产管理的新模式,国务院于1988年成立了国有资产管理局。从战略上考虑,山西省通过收购、兼并、重组、出售、关闭、破产等多种形式,对国有经济的布局和结构进行了大幅调整,山西国企进入了“制度创新”的时期。
3.“十一五”时期国企改革和发展
“十一五”时期,虽然遭受了国际金融危机,但山西省国有企业的经济效益仍得到大幅提高,为山西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截至2010年底,省属企业资产总额达到8968亿元,同比增长22%;所有者权益2916亿元,同比增长19%。2010年完成增加值1752亿元,同比增长36%,对全省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约为40%;实现营业收入7408亿元,同比增长42%;实现利润306亿元,同比增长34%;实现利税829亿元,同比增长15%。各项指标在全国31个省区市中排名第3~5位。
山西省国有企业境况的不断好转,对增加居民收入、减缓就业压力、提高社会保障程度起到了积极的带动作用。经过“十一五”期间的改革和发展,山西省国有企业在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但与发达地区国有企业相比,山西国企还存在着明显的差距和问题,主要是企业制度改革滞后,管理水平较低,核心竞争力较弱,自主创新能力滞后,经营结构不合理,龙头企业缺乏等。
二 山西省国有企业制度改革
(一)“十二五”期间深化国有企业制度改革的主要趋势
1.国际趋势
加大国有企业私有化和股份制改革的力度,扩大改革范围,转变政府职能,加强治理,国家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