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11月 |
一 研究背景
改革开放以来,深圳作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经济社会高速发展,医疗卫生条件全面改善。然而,由于深圳人口和医疗卫生体制的特殊性,公共卫生资源配置面临诸多的挑战。一方面,由于大量外来人口流入,深圳常住人口增长迅速;另一方面,深圳市的人口具有很强的流动性和不稳定性,加快了人口结构与空间分布的变动,使卫生资源配置很难适应这种快速变化,供需矛盾比较突出。
人口变动包括人口总量、结构、分布等诸多方面,人口变动与卫生资源需求息息相关,人口总量决定卫生资源需求总量,人口分布决定卫生资源分布,人口结构决定卫生资源的类别构成。总之,要保障未来卫生资源合理配置,就要先把握人口变动的趋势。本文研究深圳人口结构的变动,及其与卫生资源均衡分配的关系具有重要的实践意义。
卫生资源是指在一定时间内,社会可用于医疗卫生方面的各种要素的总称,是卫生部门为群众提供医疗卫生服务的基础。在内容上,卫生资源包括软资源和硬资源两方面。其中,卫生硬资源是指人力、物力、财力等有形卫生资源;卫生软资源是指医学卫生信息、科技知识以及与卫生服务相关的各种管理规定和制度安排。本课题主要研究卫生硬资源,重点分析卫生机构、卫生设施和卫生人员的数量、结构及其分布情况。
卫生资源作为一种“准公共物品”,政府在配置资源和提供服务过程中,应遵循两个原则:一是公平原则,保证每个公民有权利公平获得等质等量的卫生服务;二是效率原则,在保证公平的原则下,尽力实现卫生资源的有效利用。在这两个原则下,卫生资源要实现公平和有效利用,就必须实现均衡分配,否则可能会造成浪费和无序。
“均衡分配”包含两层含义:一是卫生资源的分配要在人口结构中实现均衡,例如,儿童、老人的卫生资源需求不同,“均衡分配”是要求卫生资源满足不同年龄段人口的不同需求;二是卫生资源分布要和人口分布相匹配。
本研究将分析目前深圳市人口结构和分布现状、卫生资源分配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然后对卫生资源的长期均衡性进行实证研究,并结合深圳市未来人口结构、空间变动趋势,提出深圳市公共卫生资源均衡分配与优化配置的指导思想、思路与原则、近期及远期目标,最后提出政策建议。
二 深圳人口总量、结构与变动趋势
(一)深圳市人口现状
1.深圳市人口总量变化
深圳市人口增长十分迅速。改革开放之初的1979年,深圳的常住人口为31.41万人,其中流动人口仅为1500人。1989年深圳的流动人口超过户籍人口,常住人口超过100万。流动人口增长迅速,特别是在20世纪90年代,流动人口增长了将近5倍,年均增长近20%,常住人口年均增长15%。到21世纪,深圳人口增长的速度有所放缓,2009年,深圳市的常住人口达到了891.23万,流动人口占全部常住人口的73%(见图1)。
图1 1979~2009年深圳市户籍人口和流动人口数
从流动人口总量变化特点来看,20世纪90年代,深圳市的流动人口呈现井喷式的增长势头,1990年为100万,2000年超过了500万,年均增长19.25%。但2000年以后,由于人口基数大的影响,流动人口增长势头明显减缓,到2006年,深圳流动人口达到650万,并几乎停止增长,这一水平一直保持到2009年。
2.深圳市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状况
深圳市常住人口年龄结构十分年轻。根据2005年全国1%人口抽样调查数据计算,在深圳市常住人口中,20~24岁人口最多,占总人口的20.8%,其次是25~29岁人口,占总人口的16.2%,20~35岁青壮年劳动力占深圳市全部人口的一半以上(见图2)。从2005年深圳常住人口状况来看,深圳是移民城市,迁移具有明显的年龄选择性,迁入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
图2 2000年、2005年深圳市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和户籍人口的性别年龄结构金字塔
从流动人口的特点来看,深圳流动人口以青壮年劳动力为主。2005年,20~24岁年龄组占24.58%,25~29岁年龄组占17.87%,也就说深圳流动人口中20~30岁的人口比例超过4成。但比较2000年和2005年,深圳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呈现老化的趋势。从2000年到2005年,流动人口中15~19岁人口比例从16.53%下降到13.67%,20~24岁人口比例从28.35%下降到24.58%,25~30岁人口比例从21.33%下降到17.87%。而30岁以上人口所占比例却都有所提高。深圳流动人口的另一个明显特点是女性明显多于男性,特别是在15~19岁和20~24岁年龄组。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