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4月 |
就业是民生根本,关系到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湖南各级党和政府高度重视,先后从发展、创业、政策、服务、城乡统筹、培训等6个方面着眼着力,保证就业,终于走出2009年就业低谷,2010年就业形势好转,并率先在中部六省实现县以上城镇“零就业”家庭动态清零,建立了动态就业援助长效机制。“十一五”期间,全省累计实现城镇新增就业335万人,失业人员再就业172万人,就业困难人员就业54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08万人。除13个地级市吸附大量劳动力外,遍布全省的88个县(市)是就业和转移就业的重要承载和消化区域。在“十二五”开局之年,着力于对“十一五”县域民生就业走势、变化、特点的研究,将有利于新时期高屋建瓴地把握县域民生就业的主动权。
一 湖南总体劳动力资源状况
湖南是人口大省,劳动力资源丰富,这既为劳动力市场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劳动力支持,同时劳动力供过于求也使就业压力加大。因此,了解就业发展态势,把握湖南未来就业的趋势,需要对湖南劳动力资源状况有个总体把握。
1.总体劳动力资源丰富
按照国际惯例,通常将15~64岁定为劳动适龄人口,从劳动力供给角度讲,这一指标也代表着劳动力资源状况,其变化表明劳动力供给的多少。将湖南2000年第五次与2010年第六次人口普查进行比较,相隔10年,15~64岁这个年龄段,人口比重已由70.4%上升至72.62%,上升2.22个百分点,净增加人口313万人,年均增加31.3万人。这表明,湖南总体劳动力资源仍相当充沛(见表1)。
2.后备劳动力供给趋缓
后备劳动力表明劳动力储备状况和未来劳动力供给程度。这一群体人口(0~14岁)比重过大,将增加未来就业压力;比重过小,少子化将加剧社会老年化,因此,需要将其控制在一个合理的水平上。在第六次人口普查中,湖南这一群体人口比重已由1964年的历史最高值39.66%降至2010年的历史最低值17.62%,仅2000~2010年就减少242.58万人,年均减少24.2万人。这对于人口大省湖南,无疑值得庆幸。保持这一水平,将直接缓解湖南未来劳动力市场供过于求的状况,使供求关系逐渐趋于相对平衡。但必须指出:如果这一指标持续递减,将加剧湖南社会老龄化进程,社会负担加重,“人口红利”消失(见表1)。
3.人口老龄化加速
人口老龄化是社会发展的必然,对经济社会发展影响较大,它不仅可直接改变劳动力供给的总量和结构,致使就业市场劳动力紧张,还将推高用工费用,增加经济成本。将湖南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进行比较,人口老龄化有加速之势。在10年间,湖南65岁以上人口比重已由7.47%上升到9.78%,上升2.31个百分点,老年人口净增加170万人,年均增加17万人。按照国际统计标准,60岁以上人口比重达10%,或65岁以上人口比重达7%,标志着进入老龄社会。当前,湖南已由刚刚跨入老龄社会(7.47%)向人口老龄化(9.78%)深度发展。更需重视的是,湖南人口老龄化的增长速度已经超过劳动适龄人口增长速度,人口老龄化呈加速之势(见表1)。
表1 湖南总体劳动力资源变化比较
4.劳动者文化素质提高
经济社会发展对劳动者文化素质提出了更高要求,在很大程度上,它决定着就业者就业成败、就业层次、就业待遇。文化素质主要体现在受教育程度,湖南总体人口受教育程度在不断提高,将第五次、第六次人口普查中受教育程度数据进行比较,有两个较大变化:其一,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人口剧减。近十年来,文盲率由5.99%下降至2.67%,减少120万人;小学文化人口比重下降11.49个百分点,减少662万人,两项共计减少782万人。其二,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速增,由占人口比重2.92%上升到7.59%,增加313.69万人。每10万人口中,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由2926人上升至7595人;高中和初中文化人口所占比重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受教育程度提高,不仅增强了劳动者就业竞争力和学习新知识新技术的能力,而且为创业、拓业提供了知识和智力支撑。
5.县域劳动力流动加速
随着城市化加快和要素资源向城镇集聚,劳动力流动和人口转移也发生了变化,从湖南88个县市近5年间的人口流动看,一是农村向县城流动。如粮食主产区岳阳的6个县和益阳4个县,2010年与2005年比,城镇常住人口就分别增加了21.81万人和22.52万人。二是欠发达地区向较发达地区流动,其流动力度要大于前者。较典型的是长沙4个县和株洲5个县,2010年城镇常住人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