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4月 |
人口计生是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业,是事关发展全局和制约社会经济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人口与生育的发展关系千家万户、涉及人民群众根本利益,是重大的民生问题。实施人口计划生育,控制人口过快增长,有效缓解人口对资源、环境的压力,提前实现人口再生产类型的历史性转变,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十一五”时期,湖南人口计生工作继续保持健康稳定发展的良好势头,人口计划全面实现,计生惠民力度加大,人口计生综合改革深入推进,得到了国家领导人和国家人口计生委领导的高度肯定。湖南是农业大省,农业人口众多,农村人力资源比较丰富,县域人口与计划生育对湖南的发展举足轻重。因此,对县域人口计生专题进行研究,是湖南县域民生发展的重要内容。
一 湖南“十一五”县域人口与生育发展态势良好
1.湖南县域人口整体发展态势趋好
据统计,2006年以来,湖南人口的净增率一直维持在0.50%~0.58%之间,“十一五”期间,湖南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水平进入了全国先进行列。县域人口的发展态势也比较平稳,出生人口性别比回落,出生人口素质提升,人口城乡分布改善。妇女总和生育率年均保持在1.7左右,年均人口增长率为0.8%,婴儿死亡率由9.12‰下降到7.76‰,5岁以下儿童死亡率由15.51‰下降到10.86‰。2009年,全省县域(被列入县域经济考核范围的97个县、市、区,下同)人口6070.41万人,占全省人口的88.7%;全省常住人口为6568.3722万人;全省户籍人口为7078.0918万人,其中,县域人口5684.4万人,占80.31%。县域男性人口为3036.1万人,占53.41%;女性人口为2648.3万人,占46.59%。人口性别比100∶115(以女性为100);0~14岁人口为1001.5万人,占17.62%;15~64岁人口为4126.8万人,占72.60%;65岁及以上人口为556.1万人,占9.78%。[1]
2.县域人口自然增长率低,总量保持低速增长
“十一五”期间,湖南严格执行现行生育政策,特别是全面落实农村人口和流动人口计划生育避孕节育免费服务,有效控制了政策外生育。一系列卓有成效的工作,使湖南低生育水平继续保持稳定,大多数县、市已经形成比较合理的计划生育模式,并且向更加合理的方向发展。湖南计划生育国优县由“十五”期末的12个增加至“十一五”期末的26个,省级优质服务县(市、区)稳定在66~68个之间,建立了基础知识教育、育龄妇女“三查一治”、基本项目技术服务、避孕药具供应、符合再生育条件出生缺陷干预等“五项免费制度”,全面实施“避孕节育知情选择、出生缺陷干预、生殖道感染防治”三大工程。
“十一五”期间,湖南县域人口和人口出生率出现低水平波动,五年中,2008年县域人口达到高值,比2006年增加33万人;人口出生率2009年达13.62‰,比2006年高出1.7个千分点[2];尽管人口和出生率有所增长,但仍符合湖南人口再生产发展的规律,低生育水平格局尚未改变。更何况县域人口自然增长率在逐年下降,已由2006年的5.21‰下降至2010年的3.11‰。呈现出人口低速发展趋势[2](见表1)。
表1 湖南“十一五”县域人口发展概况
3.县域人口有序流动,地域分布格局逐渐优化
随着经济的发展和户籍管理政策的进一步放松,湖南县域人口流出速度不断加快。人口流动规律,主要从贫困地区向经济较发达的沿海省份流动,湖南每年外出流动人口几百万人。整个“十一五”期间,除长沙市外,其余的13个市、州的县域流出人口都远远多于流入的人口,有的地区流出的人口比重较高,甚至达到总人口的8%~14%。
据调查统计,“十一五”期间,湖南县域人口最多县级市是浏阳市,人口超过140万人,是湖南人口最多的县区级行政区。人口最多的县是新化县,人口超过130万人。人口最少的县级市是韶山市,人口大约10万人,人口最少的县是古丈县,人口不超过14万人,县城也很袖珍,排第二的是炎陵县,排第三的是双牌县。嘉禾县人口为33.43万人,是湖南面积最小、人口密度最大的县之一。人口密度最大的县级市是冷水江市,冷水江市的人口密度达到了每平方公里798人。而张家界永定区的人口密度仅为每平方公里188人。人口密度最小的县级市是资兴市,资兴市的人口密度为每平方公里132人。人口密度最大的县是望城县(已划为长沙市望城区),其人口密度达到每平方公里528人。人口密度最小的县是炎陵县,炎陵县的人口密度是每平方公里86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