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
近年来,四川遭受了“5·12”汶川特大地震、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特大山洪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灾害,经历了应对国际金融危机、藏区维稳等严峻考验,度过了一个艰难的发展时期。四川人民没有被困难吓倒,面对各种艰难险阻,自强不息、众志成城,在党中央、国务院的坚强领导和全国人民的倾力支持下,取得了灾后重建和加快发展的显著成绩。四川在反腐倡廉建设中紧密结合本地区实际,统筹推进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建设,助推“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战略部署实施,为抗震救灾、恢复重建和加快发展提供了坚强保障。
一 “两个加快”催动四川反腐倡廉建设
(一)反腐背景: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
四川地处西南腹地,位于长江上游,是承接东西、连接西南和西北的战略要地。作为全国第一大彝区和第二大藏区,四川的发展对维护少数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和稳定具有重要意义。面对“人口多、底子薄、不平衡、欠发达”的省情,面对“发展不足、发展水平不高”的问题,面对汶川特大地震、国际金融危机带来的困难,四川跳出盆地看四川、着眼跨越看突破,作出了“加快建设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的重大战略决策。近年来,四川致力于建设辐射西部、面向全国、融入世界的西部经济发展高地,着力打造“一枢纽(西部综合交通枢纽)、三中心(西部物流中心、商贸中心和金融中心)、四基地(战略资源开发基地、现代加工制造业基地、科技创新产业化基地、农产品深加工基地)”,取得了加快发展的奇迹。[1]
“5·12”汶川特大地震中,四川受灾面积达28万平方公里,21个市(州)有19个受灾,重灾区51个县(市、区),其中极重灾区39个,4600多万人不同程度受灾。面对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性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灾难度最大的地震灾害,在党中央和国务院的领导下,在全国各族人民的无私援助下,四川省委省政府带领8000多万四川人民迎难而上,在地震后第7天就开始谋划灾后重建工作,提出了“三年基本恢复、五年发展振兴、十年全面小康”的灾后重建总体目标,作出了“加快建设灾后美好新家园”的战略决策,取得了抗震救灾的伟大胜利,铸就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不畏艰险、百折不挠,以人为本、尊重科学”的伟大抗震救灾精神,在党的领导和政府主导下,探索形成了自力更生、多方援助与市场机制相结合的科学御灾模式,创造了灾后重建的奇迹。[2]
(二)指导方针:科学、系统、开放、创新
四川立足于“两个加快”,回应社会转型期的各种民意诉求,以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反腐倡廉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确立了“科学、系统、开放、创新”的反腐倡廉建设指导方针。
注重科学性。“两个加快”建设涉及领域多、项目多、资金多,极易导致公共权力异化,滋生腐败,损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四川各级党委、政府和纪检监察机关深刻认识和把握经济高速发展时期腐败的特点,在组织建设、监督检查方法、干部队伍建设等方面,把握矛盾共性与个性相统一的规律,结合惩治和保护干部的原则,突出标本兼治的目的,将体系反腐、制度反腐、文化反腐、科技反腐并重,既遵守原则性又贴近人性化,充分体现四川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的科学性。
注重系统性。不论是西部经济发展高地建设,还是灾后美好新家园建设,都要求掌握国内形势的发展变化新情况,把反腐倡廉建设放在中央、省委省政府工作大局中思考和决策。因此,四川反腐倡廉建设追求政治效果、社会效果和法纪效果相统一,以系统性的战略眼光在“两个加快”的恢宏篇章中构建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
注重开放性。四川注重发挥人民群众在反腐败中的主体地位,推进信息公开,构建社会参与和群众评价机制。抗震救灾和灾后重建的纪检监察工作,坚持“公开、透明”的原则,将知情权、选择权、管理权、监督权交给人民群众,为群众全程参与监督创造条件,确保了“廉洁救灾,阳光重建”,实现了胡锦涛总书记“向人民群众交一本明白账、放心账”的嘱托。
注重创新性。四川反腐倡廉建设力求在设计制度、健全制度、执行制度的整体推进和具体举措上实践创新,将防范的关口前移,及时预判腐败现象变化趋势,探索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的顶层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