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国家统计数据发布有所变化,不再发布工业污水达标排放率数据,新增发布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和单位GDP氨氮排放量数据,因此ECCI 2013在三级指标选取方面,作了相应调整。另外,根据ECCI 2010版以来的测算分析结果,转移贡献二级指标与生态文明指数之间的相关性并不显著,在充分考虑各方面反馈意见的基础上,本着精益求精的态度和科学合理的精神,ECCI 2013删除了转移贡献二级指标,并对算法相应进行了调整和完善。
一 ECCI 2013设计
(一)ECCI 2013设置原则
评价生态文明,前提和关键是要设置科学合理、可量化的评价指标体系。ECCI 2013的设置,坚持以下原则。
权威性原则。本项研究所有数据均来自国家统计局《中国统计年鉴》,水利部《中国水资源质量年报》,环境保护部《中国环境统计年鉴》,卫生部、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公布的权威数据,根据《统计法》以及相应统计规则,没有经任何处理而直接引用。
定量化原则。一般认为,生态文明涉及领域广泛,包括器物层次、行为层次、制度层次和精神层次四个维度。由于制度和精神层次缺乏权威数据支撑,难以直接进行量化评价,而且,制度和精神层面的建设,最终也要体现到器物和行为层面上来,因此ECCI 2013侧重从可量化的器物和行为层面选取指标来定量评价。
科学性原则。生态文明是经济社会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应该二者兼顾,既强调生态环境对经济发展的硬约束,也强调经济发展对生态环境改善的积极意义,综合全面评价生态文明建设。同时,为尽可能反映生态文明建设的全貌,设立的指标不宜太少,也不宜太多。为了避免指标的权重过高或过低,指标数以20个左右为宜。另外,还要考虑各个指标之间的相互独立性,尽量避免交叉及相互关联现象。
导向性原则。生态文明评价不只是为了排名次,其关键作用在于引导生态文明建设又好又快发展。因此,在指标体系选择方面,最好选取综合型评价指标体系,从而能够明确各评价对象,生态文明建设具体涉及哪些领域,具体应从哪些方面努力,单一型评价指标体系就缺乏这种明确的引导作用。因此,ECCI 2013选择了综合型评价指标体系,包括4个关键考察领域、22项具体考察指标。
(二)ECCI 2013框架体系及特色
ECCI 2013的设计,建立在对生态文明的全面理解基础之上。我们认为,生态文明是人与自然和谐双赢的文明。生态文明建设立意高远,它包括环境保护,也要求实现生态环境良好,但同时又高于环保运动,其关键在于走一条协调的绿色发展道路,即通过转变思想观念,调整政策法规,引导人们改变不合理的生产生活方式,发展绿色科技,在增进社会福祉的同时,实现生态健康、环境良好、资源永续,逐步化解文明与自然的冲突,确保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从而避免重蹈“局部改善、整体恶化”的覆辙[1]。因此,ECCI 2013设立了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四项二级指标,侧重从以上四个领域对生态文明建设加以考察,然后选择了相应具有代表性和数据支撑的22项三级指标,采用德尔菲赋权法,根据各项指标的重要性赋予相应的权重(见表1-1)。
表1-1 生态文明建设评价指标体系(ECCI 2013)
该指标体系在综合吸收相关生态文明指标体系优点的基础上,突出创新,具有如下几个特色。
第一,区分了生态和环境。
生态是指作为有机整体的生态系统,特别是指具有重要生态生产力、对维护生态系统活力具有重要作用的森林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和自然保护区。维护生态系统的健康稳定,使生态系统具有良好的生机和活力,是全国乃至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共同目标。因此在生态系统考察领域,本指标体系重点考察了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等几项指标。
我们这里所讲的环境,不是指小尺度的人工环境,而是指大尺度的自然环境;不是指人的生活小环境,而是指相对于所有生物(包括人在内)而言的大尺度的生存环境,包括空气环境、水体环境和土壤环境。小尺度的人工环境,主要受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影响,相对比较容易改善;大尺度的自然环境具有公共性,更容易被忽视和破坏,目前普遍存在小尺度人工环境改善而大尺度自然环境被破坏的现象。我们认为,生态文明建设要更加重视大尺度的自然环境保护和改善,因此,ECCI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