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
我国各省份自然地理条件、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主体功能区定位各不相同。生态文明建设最新评价结果显示,目前各省份各二级指标得分及相互之间的关系各异,表现出不同特点,属于不同类型。因此,划分生态文明建设类型,提高生态文明建设的针对性,对于各省份确立恰当有效的建设策略,具有重要意义。
最新类型分析结果显示,与2010年相比,2011年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类型仍保持基本稳定,仍可划分为六大类型:均衡发展型、社会发达型、生态优势型、相对均衡型、环境优势型和低度均衡型,其中有4个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类型发生了变化。不同类型的省份均有各自的长处和短处,应相应采取针对性的生态文明建设策略。
一 划分方法
对31个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进行类型分析,由于样本数偏少,难以严格按照聚类分析方法来划分,因此参照聚类分析方法,即根据各省份4个生态文明建设二级指标得分所属等级[1],以及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归纳总结不同的生态文明建设特点,并根据不同特点划分类型。具体划分方法如下。
首先,将2011年各省生态文明建设4个二级指标得分,按照“平均值+标准差”的方法,划分为从高到低的4个等级(见表3-1)。
表3-1 四个二级指标得分及等级
其次,全面考察各省份4项二级指标所处等级(分为四个等级),并赋予相应等级分。处于第一等级获得4分等级分,第二等级获得3分等级分,第三等级获得2分等级分,第四等级则获得1分等级分(见表3-2)。
表3-2 各省四个二级指标等级分
从各省四个二级指标等级分来看,只有贵州和新疆同为1321,其他省份四个二级指标等级分各不相同。目前我国各省生态文明建设类型特征还不够明显,只能通过进一步归纳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的相似之处来粗略划分。
总体来看,目前我国只有少数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和生态环境质量均较好;有些省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较高,但生态环境压力较大;有些省份生态环境较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却相对较差;有些省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都一般;还有少数省份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均欠佳。
根据各省份生态文明建设的这些不同特点,目前归纳出我国6大生态文明建设类型,即均衡发展型、社会发达型、生态优势型、相对均衡型、环境优势型和低度均衡型(见表3-3)。
要说明的是,由于各二级指标得分是由其下属三级指标得分加权求和所得,而各三级指标得分又是相对评价得分,即在指标原始数据的基础上,按照正态分布原则构建数据序列,并基于“平均分+标准差”的方法,赋予相应的1~6分等级分,这已经对各省份三级指标原始数据之间的差距有所抹平;在此基础上,各省份二级指标等级分又对各二级指标得分之间的差距有所抹平,因此各省份的二级指标等级分在很大程度上掩盖了各省份之间的真实差距。所以,根据二级指标等级分划分的生态文明建设类型,也只是大致的划分,希望对各省份把握生态文明建设特点、定位目标、制定策略具有一定参考价值。
表3-3 各省所属的生态文明建设类型
下面将对各生态文明建设类型的特点和建设策略展开分析。
二 2011年六大类型
1.均衡发展型的特点及建设策略
属于均衡发展型的,除了2010年的海南、广东、北京之外,2011年新增了重庆市。均衡发展型省份的生态文明建设整体状况是目前最好的,各方面生态文明建设成效显著,发展均衡,且发展趋势向好。
虽然这4个省份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有所差别,但它们经过不懈努力,基于自身实际走出了各有特色的绿色发展道路,开始迈向协调发展的新阶段,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各方面开始均衡发展。数据显示,除了广东的环境质量稍差(排名全国第16位),重庆的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差(排名全国第14位),这些省份生态文明建设在其他各方面均表现不错,处于全国第一、第二等级[2]。该生态文明建设类型雷达图见图3-1。
图3-1 均衡发展型
下一步的生态文明建设中,均衡发展型省份可采取“稳中求进、重点攻关”的策略。在已经取得显著成绩的基础上,保持良好发展势头,重点解决较为突出的问题,克服生态文明建设中的相对短板。比如,北京空气质量在直辖市和省会城市中处于靠后位置,海南省的农药施用强度全国最高,广东省的农药施用强度也高居前三位,重庆市的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升级优化,等等,这些方面需要引起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