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山东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
2011年,山东生态文明指数(ECI)为79.51分,排名全国第15位。具体二级指标得分及排名情况见表21-1。去除“社会发展”二级指标后,山东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ECI)为60.81分,全国排名第19位。
表21-1 2011年山东生态文明建设二级指标情况汇总
山东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的基本特点是,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居于全国上游水平,生态活力居于中游水平,环境质量居于下游水平。在生态文明建设的类型上,山东属于社会发达型(见图21-1)。
图21-1 2011年山东生态文明建设评价雷达图
2011年山东生态文明建设三级指标数据见表21-2。
具体来看,在生态活力方面,湿地面积占国土面积比重为11.72%、建成区绿化覆盖率为41.51%,在全国排名居于前列,分别为第4位和第6位。而森林覆盖率和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率则较低,居于全国下游水平。
在环境质量方面,水土流失率和环境空气质量居于全国中游水平。而农药施用强度和地表水体质量居于全国下游水平。
在社会发展方面,农村改水率、人均预期寿命和人均GDP居于全国上游水平,城镇化率和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位于全国中游水平,而人均教育经费投入较少,处于全国下游水平。
表21-2 山东2011年生态文明建设评价结果
在协调程度方面,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单位GDP水耗、单位GDP氨氮排放量、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以及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五项指标排名均靠前,居于全国上游水平。单位GDP能耗、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及环境污染治理投资占GDP比重这三项指标居于全国中游水平。
从年度进步情况来看,山东2010~2011年度的总进步指数为3.74%,全国排名第23位。具体到二级指标,生态活力进步指数为-0.74%,居全国第28位。环境质量进步指数为0.90%,居全国第16位;社会发展进步指数为9.88%,居全国第16位;协调程度进步指数为6.02%,居全国第25位。从数据可知,山东2010~2011年度的总进步主要得益于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二级指标的进步。
具体来看,山东2010~2011年度社会发展方面出现了较大的进步,这主要得益于人均GDP、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城镇化率、人均预期寿命、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农村改水率等多个指标都出现了明显的进步。协调程度的提高主要源于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的提高和单位GDP能耗、单位GDP水耗的下降。生态活力方面出现了退步,其主要原因是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指标略有下降。
二 分析与展望
2011年山东围绕科学发展主题,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以富民强省为目标,在经济建设方面取得了较大的进步。全年实现生产总值45429.2亿元,增长10.9%。服务业投资占投资总额的50%,历史性地超过第二产业。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山东重视节能减排和环境保护,节能、减排两项工作均受到国务院通报表扬。单位GDP能耗由2010年的1.03吨标准煤/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0.86吨标准煤/万元;单位GDP水耗由2010年的37.25立方米/万元下降到2011年的32.27立方米/万元,居于全国第4位。在山东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其工业固体废物综合利用率、单位GDP水耗、单位GDP氨氮排放量、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以及单位GDP化学需氧量排放量五项指标排名均居于全国上游水平,可见山东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两手抓的举措是颇有成效的,应在今后的发展中继续保持经济建设和环境保护齐头并进。
山东在经济发展的同时,加强各项民生事业建设。民生支出占财政的比重达到54.8%,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4.3%;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19.3%。全省城镇化率由2010年的48.32%上升到2011年的到50.95%,位于全国中游水平,仍有进步空间。山东努力促进教育公平,但山东的人均教育经费投入水平在全国居于下游,这与山东经济的高速发展是不成比例的,教育经费的投入应适当增加。山东的农村改水率和城市生活垃圾无害化率都位居全国前列。
山东在2003年《山东生态省建设规划纲要》中就提出,建立生态省建设的法规体系,提高政府机构乃至全社会的法制观念,全力推进生态省建设,加强对领导干部执行环保法规情况的监督,实施责任追究,以确保各项规章制度得到落实[1]。
山东具有优良的历史文化传统资源,值得大力开发和利用。近年来,山东利用自身文化资源发展文化创意产业,取得了很大的成功。今后,山东应进一步深入挖掘传统文化中的生态文明理念,将生态文明建设与文化产业、素质教育等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