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
Keywords: | ShanghaiHong KongCity Competitiveness |
一 绪言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程加速与国家(或地区)竞争力的研究日趋成熟,若干著名机构如世界经济论坛(WEF)、洛桑国际管理学院(IMD)的年度报告与国家(地区)排名开始引起各方重视。在类似的思路下,城市竞争力的提法以及操作层面的研究,例如指标建构与衡量遂在近年逐渐受到学者的关注。
在中国,甚至在东亚地区,香港与崛起中的上海都是区内举足轻重的国际都会。如以此二城市作为实证对象,探讨其竞争力的构成、成分与衡量指标,则必然可以涵盖较广的层面,扩大研究的深度与广度,为城市竞争力此一有意义的探讨领域作出更大的贡献。
基于此一认识,沪港两地研究者乃自2000年起,投身于此一课题。2000~2001年,我们确定了城市竞争力的概念与基本理论框架,也初步完成指标体系(竞争力金字塔)的构建。2001年和2002年我们应用经由指标体系发展出的问卷,在沪港两地分别进行了两次年度企业评估意见调查。第一次调查结果的摘要报告2001年夏在香港公开发表,深受当地及国际企业组织与新闻媒体重视。在此鼓励下,第二年(2002年)的调查研究已经完成。由于两次所得结果具有很高的稳定性,增强了课题组的信心,乃决定力促此一研究项目自2003年起成为年度研究,继续进行。此外,虽然有关理论与两年的全部竞争力指标比较(包括问卷与次级资料、数据分析两部分)将以专书形式发表,但为及时令港沪两地企业界与社会有心人士了解企业家对这两个城市的看法,乃先期撰此摘要报告付梓。
二 城市竞争力的概念
根据较简洁的WEF对国家竞争力所下的定义:“一个国家或地区持续取得较高实质人均总产值(即经济成长)的能力”(WEF,1999),我们认为城市竞争力的核心内涵也可以与此相同。但为凸显城市依赖持续扩大并深化外向引资与服务客商的基本经济功能来达至经济成长的本质,我们以为城市,至少就一个国际都会而言,竞争力可以增加引资这一项,定义为“一个城市持续自外引资发展并取得较高的经济成长的能力”。当然,国家与城市有其不同之处,例如后者基本上受全国性制度架构与财政、货币政策的制约,与邻接地区的经济关系也非国际关系可以比拟等。因而前任有关国家竞争力的研究文献与指标体系,本研究固然可以参考,但不能不有若干推敲与取舍之处。
经过参考国家/地区竞争力、投资环境、与城市发展比较等有关领域指标体系(IMD,1999,2001;WEF,1999,2001)与文献(Begg,1999;Gordon,1999;Kresl,1995;Porter,1990,1998)的分析,本研究认为在讨论上海与香港这两大国际城市时,可将城市竞争力的内涵约化为竞争力金字塔,如图1所示。要言之,在沪港的范畴里,城市竞争力的内涵或结构,可以概括划分为以下三个构成部分。
图1 城市竞争力金字塔
(一)经济持续发展的条件
根据现代经济成长理论都市功能的特质,城市经济持续发展的基础大概可以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1.生产因素(投入)条件
(1)劳动的量与质
理论上,城市的人口可自由流动,总量不必是重要的考虑。但是常住人口的年龄构成、劳动参与率高低、教育体系、卫生状况等仍是影响一地持续发展与工资水平的因素。
(2)人力资本
同理,常住人口的教育水平及其结构、教育与社会需求的配合等经常决定引入外地资本的成效,也会对外投射出一定的引资形象,因此影响经济的成长与方向。
(3)科技实力
这个因素包括了科研基础,大学研究机构与企业的协调、结合,资讯科研的应用前景等,不但代表了科技人力资本的内涵,也是支持高新科技发展、应用、配套能力的体现。
(4)创业环境或重商文化
这个条件代表了企业经营的有利程度、对企业家的友善环境和经商传统,是吸引各类不同规模行业蓬勃成长的必要因素。
(5)土地
土地是经济学上所谓不可或缺的成产因素之一。但与国家间的比较不同,城市面积(行政管辖区)达到最低标准后,其相对大小的重要性就开始减少。反而城市与邻接经济疆域或腹地经济的配套程度才是值得关注的课题。香港面积有1100平方公里,上海更达6300平方公里,均敷一个大都会居民商、住、休闲生活所需的最低活动空间。因此对这两个城市而言,相对土地面积大小不必列为重要的比较标准。同样的,自然资源也不必是主要的比较标准。
2.既有经济基础
这包括:
(1)实质资本的存量及增长(基础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