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
突破辽西北战略实施五年来,辽西北地区(阜新、铁岭和朝阳三市)基本实现了“三年见成效、五年大变样”的目标,进而三市经济社会实现了持续快速健康发展,辽宁省政府为此于2013年8月召开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进一步深入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工作,并原则通过了《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深入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的若干意见》。10月份召开的中共辽宁省委常委会议对继续深入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又进行了专题安排部署。作为现代市场经济的核心,三市金融业也在突破战略的驱动下也取得了较快发展,并为突破战略第一阶段基本目标的实现提供了较强的资金支撑和保障能力。但这种支撑和保障能力尚不足以适应突破战略的深入实施,与沈阳经济区和辽宁沿海经济带(以下简称其他经济区)的金融发展差距也依然在扩大,迫切需要以中共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所明确的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为原则,给予辽西北地区金融业积极的外部支持和适度的政策倾斜。
一 突破辽西北战略的金融支撑能力日益提升
(一)银行业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功能得以显著增强
突破辽西北战略是在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进入实质性振兴阶段实施的,得益于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和突破辽西北战略的双重驱动,辽西北三市经济社会实现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奠定了本地区金融业发展和改革的良好基础,进而驱动本地区银行业金融机构资金实力的提升。截至2012年末,辽西北三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存款余额合计为2546.77亿元,比突破辽西北战略启动之年的2008年末增加1258.93亿元,年均增长18.60%,比2003~2008年间的年均增长率高1.36个百分点。资金实力的提升以及地区金融生态环境的明显改善,又为金融机构在实施突破辽西北战略进程中加大信贷支持力度创造了基本条件,进而驱动本地区金融机构信贷支持功能的显著增强。截至2012年末,辽西北三市金融机构本外币各项贷款余额合计为1758.60亿元,比2008年末增加888.01亿元,年均增长19.22%,比2003~2008年间的年均增长率高11.10个百分点(见表1)。
表1 2008~2012年辽西北地区本外币各项存贷款余额统计
(二)保险业的经济社会发展保障功能得以不断提高
同银行业的发展状况基本类似,辽西北三市保险经营机构综合实力在两个战略的双重驱动下不断提高,地区保险市场主体日益丰富,保险服务体系日趋完善,保险业改革特别是政策性农业保险全面推进。首先,保费收入的稳定增长使保险业自身进入稳定发展轨道。2012年,辽西北三市保险业经营机构实现原保险收入51.24亿元,比2008年增加12.49亿元,年均增长7.23%,其中阜新、铁岭和朝阳三市年均增长率分别为12.43%、7.62%和3.43%。其次,赔款及给付的逐年增加使保险业成为保障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力量。2012年,辽西北三市保险业经营机构赔款及给付14.72亿元,比2008年增加4.78亿元,年均增长10.31%,高于同期原保险收入增幅,5年间累计为辽西北三市提供了68.76亿元的风险损失补偿和满期给付(见表2)。其中朝阳市2009年首年试办政策性玉米种植保险便突逢60年一遇的罕见旱灾,人保财险公司和安华辽宁分公司等两家承办保险公司累计支付理赔款项2.92亿元,受益农户44.11万户[1],该项理赔款占朝阳市保险机构当年赔款及给付总额的39.57%,占财险赔款总额的64.6%。该项理赔款的及时足额支付尽管导致两家承办保险公司亏损严重(合计超过2.2亿元),但在关键时刻农业保险的风险补偿作用还是得到了有效发挥,同时也进一步增强了当地农户的保险意识。
表2 2008~2012年辽西北地区原保险收入及赔款给付统计
(三)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体系得以初步完善
辽西北地区地方法人金融机构体系主要包括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小型农村金融机构(农村信用社)、新型农村金融机构以及小额贷款公司等四类。其中地方股份制商业银行包括阜新银行、朝阳银行和铁岭银行,这3家银行先是在当地城市信用社的基础上改制成立城市商业银行,此后历经改造重组、整合发展、改革创新并完成监管升级,分别于2009年11月、2011年4月和11月先后更改为现名,从而实现了由地方性银行向区域性银行的转变。在过去的5年间,3家银行各项业务均实现了历史性跨越,存贷款规模不断扩大,资产质量显著提高,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均是当时经济社会发现的重要推动力量。如阜新银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