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国际合作办教育,人才培养带产业——以影视高等教育改革助力打造“海莱坞”构想
    ——以影视高等教育改革助力打造“海莱坞”构想

    作者:刘海波 出版时间:2014年01月
    摘要:

    上海提出振兴影视产业,打造东方“海莱坞”或“沪莱坞”已经颇有几年,这期间陆续引进了东方梦工场、迪士尼等大项目,然而,几年下来,上海的影视产业并未有多大起色,在国内风生水起的影视热潮中,鲜有上海出品的影子,更遑论亮点。包括上海在内,中国的影视业现在不缺资金也不缺市场,最稀缺的是高端专业人才,人才是最大最根本的生产力。因此,上海要发展影视产业,必须解决影视人才培养问题,为业已落户和有意前来的业界提供充足的高端人才,而人才的集聚,自然会带动产业的发展。国际合作则是撬动当前落后的国内影视教育的最优路径。

    一 发展影视文化,振兴电影产业一直是上海市民的强烈愿望

    上海,因其在中国电影史上曾经的辉煌地位,以及作为国际化大都市的现实需要,一直以来,发展影视文化、振兴电影产业,是上海市民和上海文化界的夙愿。

    (一)振兴电影产业是上海重建文化自豪感的最佳道路

    城市内部的市民认同,是一座城市魅力和生命力的源泉之一,市民认同既依赖于现实,也关乎历史。而且市民对城市历史的认同,更具超越时空的持久性。电影作为上海历史上耀眼的文化亮点之一,赋予了几代上海市民无可估量的文化自豪感。

    上海是国内外公认的中国电影的发祥地。1896年8月11日,上海徐园“又一村”完成了电影在中国的处子秀;1908年上海虹口修建了中国的第一座电影院;1912年美国人出资,张石川、郑正秋负责成立了中国第一家电影公司“亚细亚影戏公司”,同年拍摄了中国第一部故事短片《难夫难妻》;1920年上海的中国影戏研究社完成了中国第一部长故事片《阎瑞生》;在1920年代中国电影的草创期,全国开办的170余家电影公司中有140家在上海;1930年代是中国电影的成熟期,当时最有名的公司如明星、联华、天一等都在上海;抗战时期,除伪满以外,上海孤岛依然是中国电影的主产地;1940年代,旧中国电影最后的辉煌依然发生在上海,昆仑、文华、国泰和左翼渗透的中电系统等电影机构为观众提供了主要的影像消费品,《十字街头》《马路天使》《一江春水向东流》《八千里路云和月》《乌鸦与麻雀》等艺术佳品不仅在当年轰动一时,也成为中国电影史上的经典。在中国电影发展的前半个世纪里,上海既是中国电影最大的生产基地,也是最大的消费地,可以说,新中国成立前的中国电影就等于上海电影。

    新中国成立后,北京作为首都成为国家的政治中心和文化中心,电影生产基地也由上海一家独大,变成北影(北京电影制片厂)、上影(上海电影制片厂)、长影(长春电影制片厂)三分天下,后来更陆续在各省市成立了一些小的电影公司。但上海依然是中国电影生产的重镇,“文化大革命”前17年全国共拍摄故事片603部,其中上海生产了136部,占全国的1/5强。上海电影不仅数量领先,质量也属上乘,1957年文化部主办的“1949~1955优秀影片评奖”,上海有10部故事片、2部戏曲片和3部美术片获奖;1962年开始的大众电影百花奖,前两届都是上海电影获奖。“文化大革命”后的1977~1987年,上海电影迎来了其“黄金十年”,谢晋、吴贻弓、杨延晋等老中青三代导演齐发力,共生产故事片159部,平均年产16部,仍占全国年产量的1/6。而且,这10年上海电影几乎囊括了历届金鸡奖、百花奖,并屡创观影人数的纪录。从题材上看,无论是城市、乡村、历史还是战争,各种题材全面开花,在全国观众心目中打出了漂亮的上海电影品牌,上海生产的电影与上海生产的手表、自行车等工业产品一样,是质量和信誉的保证。

    因此,近十余年来上海电影产业的溃败是上海市民心头抹不去的痛,发展影视文化、振兴电影产业,对上海来说具有特殊的意义,既是上海文化界艺术界不容回避的任务,也是重振上海市民自豪感、增强城市认同度的最佳道路。

    (二)发展影视文化是上海建设特色城市文化的优先选择

    建设国际文化大都市,是上海实现经济转型、寻找新的经济增长点,率先建成小康社会、满足市民精神生活需要、提升城市软实力和全球竞争力的必然选择。

    自2007年上海率先提出建设文化大都市的目标以来,市政府和相关职能部门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抓住市场机遇,取得了有目共睹的成绩,尤其是在引进国外文化精品、发展文化演出市场、加大文化设施建设、增强公共文化服务方面,成绩卓著。但是,由于土地紧缺、商务成本高企这一客观存在的原因,上海的文化建设还存在严峻问题,总体表现如下。

    (1)文化创意产业增量主要体现在软件设计和工业设计等技术性领域,思想文化内涵偏弱,动漫游戏行业有了较快发展,但其受众群体有局限性,覆盖面不广。在文化产业的经济效益有较快增长的同时,文化产业的政治效益和社会效益不尽如人意。

    (2)上海文化的原创力止步不前,甚至进一步萎缩,尤其是影视剧这一拥有巨大社会影响和产业容度的领域,乏善可陈,与人民的期待相去甚远。上海有从一个兼具文化创作生产源头、文化交易重要枢纽和文化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