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高等教育:从规模扩张到内涵式发展

    作者:王烽 出版时间:2007年02月
    摘要:本章分析了2006年高等教育热点概览,高等教育发展模式的转型,内涵式发展呼唤体制改革等内容。

    1998年以来,扩招、速度、规模、毛入学率一直是高等教育发展的主题词,高等教育的规模扩张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绩: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504万人,在校生23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1%,形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高等教育。[1]2006年,全国高等教育计划招生数53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上升至22%,各类高等学校在校生总规模达到2400万人左右。[2]与此同时,在政府资源增加有限的条件下,高校学费高涨、庞大的贫困生阶层、巨额负债、就业难、教育质量等问题,成为百姓和学者关注的焦点;为规模扩张的成绩所掩盖的高等教育体制、结构等方面的问题,也以各种形式表现出来。

    在经历了连续7年的扩招之后,高等教育的规模仍在继续扩大;但是种种迹象表明,正如我们所期待的,转折已经出现。2006年高等教育发展的主导话语已明确无误地由“扩招”转变为“质量”和“内涵”。

    一 2006年高等教育热点概览

    2006年高等教育领域有一些事件和话题,在公众中引起广泛关注和讨论。这些看似孤立的事件,折射出高等教育发展的年度特征,我们也可以从中隐约感到高等教育改革涌动的潮流。

    (一)普通高校“扩招”的降温

    据统计,1999~2004年,我国高校招生数以年均20%的幅度增长。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招生数是1998年的4.7倍,高校毛入学率已达21%;在校生数是1998年的3.6倍。[3]我国高等教育的规模已跃居世界第一。2006年5月19日,国务院在京召开“加强和改进高等学校招生管理工作会议”。会议强调,高等教育的发展要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切实把重点放在提高质量上。要适当控制招生增长幅度,相对稳定招生规模,以利于优化育人环境,加快学科专业结构调整,缓解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压力,实现高等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国务委员陈至立强调,2006年高校扩招的幅度为5%。[4]24日,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宣布,“我国高校招生规模将在去年504万人的基础上再增加5%,增长幅度相当于过去五年平均年扩招增长幅度的1/4,是去年增长幅度的1/2”。[5]将扩招的增幅控制在5%,意味着高等教育在经历了7年快速扩招之后,已经改变了以规模扩张为主的发展模式,进入稳定规模、提高质量的发展轨道。

    (二)大学毕业生人数再创新高

    2006届大学生就业大军,在2005年冬天就已开始涌向人才市场。本届大学毕业生数达到创纪录的413万人,比去年增加了75万人,是2001年的3.6倍。随之而来的是愈加严峻的就业形势。2006年2月份,北京农展馆召开春季人才招聘会,500多家用人单位迎来了全国各地的几万名毕业生,平均每家单位至少要有100人竞争职位。公众为大学生的艰苦求职路而心酸。

    大学本科毕业生待业人数年年增长。据统计,2001年是34万人,2002年是37万人,2003年是52万人,2004年是69万人,2005年达到了79万人。而2006年,全国高校毕业生预计总人数将达到413万人,就业率是多少,待业人数又是多少,令人关注。[6]如果按照2005年的就业率72.6%来推算,2006年至少有112万左右的大学生不能就业。

    (三)争论不休的“北大引假”事件

    2006年7月初,著名数学家丘成桐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批评北京大学海外人才的引进:“《纽约时报》说北京大学40%的引进人才都是海外的,你去美国调查一下,我担保大部分是假的。”[7]被媒体广泛引用,引起公众对高校引进人才问题的关注。对此,在沉默了近20天后,从7月29日至8月4日一周内,北大新闻网上接连出现了三条北京大学的“非正式”回应:“这是一种不负责的说法,它歪曲事实,严重损害了广大海归学者和北京大学的声誉,在社会上造成极其恶劣的影响。”[8]8月3日,国内著名的网站“天涯社区”出现了一个“点名帖”《北大8名骗取国家经费的特聘教授》,将该作者怀疑的8个北大特聘教授及讲座教授的姓名、学科、在海外任职背景等情况一一列出。经核实,其中4名学者已不在海外任职。后来,又有3名北大海外学者对此事发表看法,称“不应打击一大片”。[9]8月16日,教育部副部长吴启迪对此事回应:北京大学引进海外人才是“按程序办的”,相信北京大学的领导班子办学是很认真的。她同时表示,不知道丘成桐先生说的情况在其他高校有没有,“有可能有些地方会有”。[10]

    实际上,丘成桐教授对中国高校的批评,远不止于引进海外人才方面。例如,他认为“中国很多高校唯利是图,就是看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