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厌学”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开端
·15~17岁是学生不良行为高发期,节日、假期是未成年人犯罪和被侵害的高发期
·特殊家庭背景和父母文化程度对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有直接影响
北京市教委发布了研究人员从2004年开始,对北京行为不良青少年的调查报告。该调查的研究人员在三年中走访了法院、少年法庭和学校,收集分析了22万份问卷资料,摸清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主要特点。
调查显示,全北京市在校行为不良学生主要表现为“旷课、夜不归宿”和“打架斗殴辱骂他人”。严重不良行为学生表现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分析显示,“厌学”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开端。值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的是:15~17岁是学生不良行为高发期;节日、假期是未成年人犯罪和被侵害的高发期;特殊家庭背景和父母文化程度对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有直接影响。
专家介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除了学生主观上有“青年人易冲动”、“意志力薄弱”等特点外,还有如父母离异、家庭重组、家长收入或文化水平低、师生间缺乏正常沟通等客观原因,其中客观原因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诱因。
专家发现:贴近学生的教育方式,对于避免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会产生显著的教育效果。调查表明,“网上QQ对话”、“手机短信”等方式都深受学生认可,所以网络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有统计显示,到2005年底,北京市上网人数达到428万人,27%的市民都是网民。北京十一学校的一项调查则显示,学生家庭目前的电脑拥有率为93%,其中88%的家庭能够上网,77%的学生经常上网。已经有6成学生把上网当成课余主要活动,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聊天和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