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北京行为不良青少年调查

    作者:北京市教育委员会 出版时间:2007年02月
    摘要:本章是2006年北京行为不良青少年调查。

    ·“厌学”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开端

    ·15~17岁是学生不良行为高发期,节日、假期是未成年人犯罪和被侵害的高发期

    ·特殊家庭背景和父母文化程度对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有直接影响

    北京市教委发布了研究人员从2004年开始,对北京行为不良青少年的调查报告。该调查的研究人员在三年中走访了法院、少年法庭和学校,收集分析了22万份问卷资料,摸清了未成年人犯罪的现状和主要特点。

    调查显示,全北京市在校行为不良学生主要表现为“旷课、夜不归宿”和“打架斗殴辱骂他人”。严重不良行为学生表现为“纠集他人结伙滋事,扰乱治安”。分析显示,“厌学”是学生产生不良行为的开端。值得教育工作者和家长关注的是:15~17岁是学生不良行为高发期;节日、假期是未成年人犯罪和被侵害的高发期;特殊家庭背景和父母文化程度对学生产生不良行为有直接影响。

    专家介绍,未成年人犯罪原因除了学生主观上有“青年人易冲动”、“意志力薄弱”等特点外,还有如父母离异、家庭重组、家长收入或文化水平低、师生间缺乏正常沟通等客观原因,其中客观原因是导致未成年人犯罪的主要诱因。

    专家发现:贴近学生的教育方式,对于避免学生不良行为的发生会产生显著的教育效果。调查表明,“网上QQ对话”、“手机短信”等方式都深受学生认可,所以网络教育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教育方式。

    有统计显示,到2005年底,北京市上网人数达到428万人,27%的市民都是网民。北京十一学校的一项调查则显示,学生家庭目前的电脑拥有率为93%,其中88%的家庭能够上网,77%的学生经常上网。已经有6成学生把上网当成课余主要活动,上网的主要目的是收集资料、聊天和游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