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普通高校
·大多民办高校毕业生停留在岗位层次低、薪酬水平低的状态下
·民办高校毕业生的择业心态比较积极
中青世嘉和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两家民间机构曾对北京、上海、陕西等19个省、直辖市近6年来的民办高校毕业生进行了一项历时8个月的抽样调查,并发布了一份《中国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现状调查报告》。
一 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的基本情况
报告显示,公办高校特别是名牌高校的学生基于自己就读学校的牌子,心理期望值更高,缺乏“下嫁”到“差单位”的心态。相比之下,民办高校学生则实际得多,期望值相对较低,就业选择更趋务实。
(一)民办高校总体就业率
由于民办高校面向市场办学,建立了比较完善的就业网络,因此毕业生就业率高于普通高校。据教育部在全国171所高职高专院校的抽样调查显示,截止到2003年11月,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率达84.6%,明显高于公办专科或高等职业学校。
(二)巨大的就业反差
不过,尽管民办高校目前总体就业率较高,但我们也应当看到,部分民办高校由于办学时间短、专业设置陈旧,其就业率偏低,个别学校就业率甚至达不到20%,民办高校就业出现两极分化。
(三)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多元化就业途径
从本次调查的总体情况看,民办高校学生就业的求职途径日趋多元化局面。学生的求职途径按选择比例高低的顺序依次是:学校就业指导中心、人才交流市场、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关系网络、自己创业或其他等,可以看出民办高校学生择业途径初步实现多元化(见表1)。
表1 民办高校学生求职途径
调查中,大学生认为求职成功率最高的资源和关系依次是:社会关系,55.8%;学校和老师,17%;招聘会,15.3%;同学和朋友,3.8%;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3.3%;其他,4.8%。这表明在现阶段通过招聘会、新闻媒体和互联网络择业的有效性较差,而社会关系在求职成功中占着极为重要的地位。特别是“学校和老师”在就业资源的格局中仅仅占据1/6,说明学校在毕业生就业方面与应有的功能和角色相比,差距极大。
(四)民办高校毕业生月薪水平
这次调查数据显示,民办高校毕业生月薪水平尚属正常。38.91%的民办高校毕业生月收入水平在1000元以内,38.01%的毕业生在1000~2000元,这两部分毕业生占到调查的近80%。9.72%的毕业生达到2000~3000元的水平,4.14%的毕业生月薪在3000元以上。平均月收入为1550.7元。虽然民办高校毕业生的月薪水平与普通高校相比不算高,但考虑到一方面所调查的民办高校毕业生在目前的工作单位工作时间只有16%的学生在3年或3年以上,工作时间半年以上的学生也只有52%,收入达到这样的水平亦属合理。但一些办学规模大、教学质量高、学校专业设置有自身优势特点、已形成一定品牌效应的大型民办院校的毕业生在就业上还是会形成一定的就业优势的。
(五)民办高校毕业生的就业范围较宽
虽然受到就业环境和办学特色等诸多因素的影响,但民办高校学生自感没有明显优势,期望值相对较低,就业选择更趋务实,就业领域得到较大的拓展,就业选择呈现多样化。
表2 民办高校毕业生从事工作的单位性质
调查显示:58%的被调查同学愿意“完全自主择业”,在对“专业对口”问题的认识中,只有17%的被调查同学认为“非常重要”,剩下的同学只认为“应该考虑”、“不太重要”或者“无所谓”;65%的被调查同学赞成“先就业,再择业,再创业”的说法,48%的被调查同学对自己创业积极赞成并敢于去做。近50%的民办大学毕业生选择私营企业从业,可以说明民办大学生从其入学的那一天起就已与市场接轨。
在调查中我们还发现,21%的同学毕业后的首选不是“找工作”,而是“继续深造”,6%的同学选择“做自由职业者”或“自己创业”。相比过去,民办高校的大学生就业观念已发生很大的变化,这和我们国家经济发展的趋势、人才市场的逐渐完善、选择多元化的趋势是相符的。
(六)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周期适度
虽然民办高校毕业生就业周期比普通高校的相对要长,但总体上说在求职过程中大学生还是有信心、不慌乱,最后实际落实的就业情况和估计的差别不大(见表3)。这反映出民办高校毕业生找工作的难度并不大,实现就业的周期并不长或者是基本适度,由此我们可以得出“民办高校学生就业市场总体上较为平稳”的结论。
表3 民办高校大学生毕业到工作花费的时间
表3 民办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