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11月 |
本文以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和文化室为研究对象,考察近六年(主要是“十五”期间)来我国群众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状况。所有数据统计取自文化部计财司主编的《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1~2006年)。
在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和文化室四级群众文化网络是构成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一般是依照行政序列逐层设置的,即县统一设文化馆,县以上各级统一设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县以下的农村乡镇和城市街道统一设文化站,乡镇(街道)以下的村或社区设文化活动室。这些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和文化室是专门从事组织、辅导、研究群众文化工作而设置的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它们覆盖面广,与人民群众的联系最直接,产生的文化工作效益也最直接,能够满足不同职业、不同文化水准、不同年龄层次、不同文化爱好的群众的不同文化需求,我们称之为群众文化服务体系。
本文以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和文化室为研究对象,考察近六年(主要是“十五”期间)来我国群众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状况。所有数据统计取自文化部计财司主编的《中国文化文物统计年鉴》(2001~2006年)。
一 我国群众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现状
我国群众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涉及的主要指标有群众文化服务机构的发展概况、群众文化服务机构的设施建设情况、有关从业人员情况、开展群众文化服务活动的情况以及从事群众文化服务的投入和支出状况等等。
(一)各类群众文化服务活动频繁而丰富
群众的文化服务活动内容广泛,统计数据中几个常见的指标是:举办展览的情况、组织文艺活动的情况、藏书情况、举办培训班的情况、录像放映活动的情况、下基层服务的情况、组织各类理论研讨活动的情况以及各类讲座活动等等。这些指标中,群众文化服务规模较大且比较有影响的是举办展览活动、组织文艺活动以及举办培训班等。
近六年来全国文化部门的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举办的展览活动、文艺活动以及培训班等都有很大的发展。从总量上看,六年来合计举办展览59.5万个,举办文艺活动198万次,举办培训班94.7万班次,结业人数达到3300万人次(见表1)。
表1 2001~2006年文艺活动、培训班以及展览活动的总量分布情况
从这些活动的发展趋势上来看,都呈递增态势。展览活动和培训班的举办的增势比较平缓,相对而言,文艺活动最近几年的发展相对较快。2001~2006年,文艺活动的总量增长42%。
以“九五”期间和“十五”期间进行对比展开分析,“九五”期间群众艺术馆、文化馆、文化站举办的展览活动达43.7万个,而“十五”期间则达到了48.4万个,增加了5万多个。“九五”期间举办的文艺活动总量是135万次,而“十五”期间则达到了159万次,增加了54万次。“九五”期间举办的培训班是65.8万班次,而“十五”期间则达到了75.7万班次,增加了10万班次,培训和结业的人数由2306万人次发展到3234万人次,增加了900万人次[1]。“十五”期间,群众各类文化活动频次的较快增长,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十五”期间群众文化活动更加丰富。
(二)文化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队伍总体相对稳定
我国群众文化服务机构和从业人员队伍的发展均已达到一定的规模。近六年来群众文化服务机构数量有一定减少,发生的变化主要集中在文化站这一级(我们后面对此还会详细分析),而县一级以上的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则相对稳定。近六年来的群众艺术馆和文化馆的总数量基本维持在3200个左右。
从我国群众文化服务机构的从业人员状况来看,2001~2006年我国群众文化服务体系的从业人员数量基本维持在12万人左右,队伍比较稳定,没有大的波动,连乡镇文化站的从业人员状况也是如此(见表2)。文化服务机构的固定和从业人员队伍的相对稳定有利于我国群众文化服务体系的发展和繁荣。
表2 我国群众文化机构从业人员的数量分布情况
(三)群众文化服务机构的房屋使用面积逐步扩大
近六年来,我国群众文化服务机构的房屋面积也呈逐步增长的趋势。2001~2006年,公用房的总面积增加了近300万平方米,增幅为23%。其中2003~2004年增加近200万平方米,2005~2006年增加近100万平方米,增幅分别为17%和7%。
相对公用房面积的增长情况,业务用房面积的增幅要大得多。2002~2006年,总面积增加了742万平方米,增长近4倍(见表3),业务用房面积的增长远远超过了公用房的增长面积,这可能主要与原来一部分旧的公用房被重新开发利用,作新的业务用房有很大的关系。
表3 2001~2006年我国群众文化服务体系房屋建筑面积及业务房使用情况
表3 2001~2006年我国群众文化服务体系房屋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