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发掘非物质文化遗产致力保护重点传人

    作者:王作栋 湖北省宜昌市文联 出版时间:2007年11月
    摘要:长期以来,湖北省宜昌市坚持抓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与研究推介,先后发现了享誉全国的农民故事家刘德培、刘德方、孙家香和中国谜语村青林寺村,根据当地的民间文化资源创作的《土里巴人》等10件作品获得文华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宜昌市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工作的3个综合试点之一;2006年,宜昌市有7项民间文化遗产由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4月,被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和“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12卷、458万字《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宜昌市分卷》出版;2007年6月,两位农民故事家相继荣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称号。

    长期以来,湖北省宜昌市坚持抓民间文化遗产的发掘与研究推介,先后发现了享誉全国的农民故事家刘德培、刘德方、孙家香和中国谜语村青林寺村,根据当地的民间文化资源创作的《土里巴人》等10件作品获得文华奖和全国“五个一工程奖”。2003年,宜昌市被文化部确定为全国保护民间文化遗产工作的3个综合试点之一;2006年,宜昌市有7项民间文化遗产由国务院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4月,被纳入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项目和“十一五”期间国家重点图书出版规划的12卷、458万字《中国民间故事全书·湖北宜昌市分卷》出版;2007年6月,两位农民故事家相继荣获“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优秀传承人”称号。

    一 抢救文化遗产,环环相扣

    宜昌市位于长江三峡东段,系三峡大坝所在地,辖有3市5县5区,97个乡、镇(办事处),1448个行政村,全市有汉族、土家族等31个民族共414万人口,总面积2.1万平方公里。历史上,这里是楚文化与巴文化交融之地,是屈原、王昭君的故乡,源远流长的民间文化积淀丰厚,艺术种类繁多,内容博杂。

    市历届党委、政府都重视民间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文化单位、文艺社团责无旁贷,尤其是在三峡大坝开工兴建以来,抢救民间文化遗产的紧迫感推动我们进一步强化责任意识。

    2002年2月下旬,中国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程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后,3月底,市委宣传部即与文化局、文联召开全市民间文化遗产抢救工作现场会。这次会议,推动各县市区相继设立了民间文化电子资源库。县区级民间文化电子资源库,分别将本地的传统艺术品种、现在时流布形态、有代表性的传人现状,以及相关民俗背景资料摄录存档,利于检索查询和比较研究,使全市抢救文化遗产工作有了科学依托。同年10月起,贾芝、刘魁立、刘锡成、刘守华、祁连休等著名民俗学家、民间文艺学家和文化部负责人先后来宜昌考察,评价宜昌市创设县区级民间文化电子资源库在全国具有领先意义。

    2003年8月,市委宣传部牵头发起,与文化局、文联、民间文艺家协会联合向社会募集经费,创立了“宜昌市民间文化高龄传人扶助金”。第一批扶助对象共13名,条件一是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命名表彰的重要传人,二是65周岁以上;实施扶助的前提是:无子女依靠或因子女自身属于特困户者,长期患病或因重大疾病、意外伤害必须医治者,由县市区文化局、文联及时报告。至今,作为对财政经费扶持的补充,我们已向“中国民间故事家”刘德方、“我国土家族第一位女故事家”孙家香(2007年6月被命名为“中国民间文化杰出传承人”)、“峡江号子王”胡振浩、土家族优秀民歌手万戌姐、杜元姐等高龄传人,分别登门送达1000~3000元扶助金,经新闻媒体跟踪报道扩大了社会关注面。

    近些年来,大部分县市区都制订了表彰重要传人的制度。其中长阳土家族自治县同时对致力民族民间文化发掘研究的有功人员进行表彰,2006年,该县又颁布《长阳土家族自治县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条例》,这部《条例》于2006年3月经湖北省人大常委会审查批准,在6月10日我国第一个“文化遗产日”正式施行,这是我国第一部县级民族民间文化保护法规。

    二 保护重点传人,强根固本

    宜昌市对重点传人采取保护措施,始于1984年。住在五峰深山的老农刘德培以擅长讲述故事笑话闻名乡里,在民间文学集成初期引起文化界、新闻界、学术界广泛注目,1983年经湖北省命名为“民间故事家”。1984年起,县政府开始按年度安排专款,照顾刘德培老人的晚年生活,这在全省首开先河。其后,国内外民间文艺学界有100多位专家学者相继进山访问刘德培,高度认定他的讲述技巧、故事质量、记忆能力、多才多艺,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特聘专家加藤千代教授评价“刘德培老人是在世界上值得骄傲的伟大的百科全书式的民间文艺家”。在此期间,县政府又为老人解决商品粮、购置双保险,并随着物价上涨几度调升照顾经费额度,有效地保障了刘德培老人的生活与医疗需要。1989年,上海文艺出版社出版刘德培传世之作——48万字的故事集《新笑府》;1998年12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和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命名表彰“中国十大民间故事家”,刘德培名列榜首;2000年4月,我国民间文化领域最高奖“山花奖·成就奖”颁奖,他是获此殊荣的唯一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