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11月 |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和经济的持续发展,城市里的农民工群体日益庞大,农民工文化建设成为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前提,并逐步成为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深圳是一个移民城市,外来人口所占比例大大超过户籍人口。据深圳市政府公布的数据显示,截至2005年底,全市常住人口828.33万人,户籍人口180.23万人,外来人口占全市人口比例的78.2%,其中,农民工又占七成以上。[1]这种在全国都属罕见的人口结构,决定了农民工问题和农民工文化建设在深圳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意义。建设农民工文化是实现农民工文化权益的必然要求;是提高农民工素质、增强其生存能力的重要手段;是通向社会和谐的必要途径;是打造深圳特色文化的重要基础;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保障农民工文化权益,改善农民工的文化环境,成为当前深圳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 深圳农民工文化建设实践
为了改变农民工文化生活内容少、形式单一、文化消费难等状况,深圳市文化局立足现实,积极探索农民工文化建设新模式。具体做法有以下几种。
(一)建设“两个体系”,实现协调发展,保障农民工文化权利
“两个体系”指的是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和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从2006年开始,深圳市文化局提出并实施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工作。在这个体系中,保障农民工的文化权利是重点。根据《深圳市文化局关于进一步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的要求,在未来几年内,要努力实现“常住人口与暂住人口公共文化服务的协调发展”,特别要保障农民工的文化权利。为此,要建成一个农民工能够自由享受的“结构合理、发展均衡、网络健全、产品丰富、营运高效、服务优质”的公共文化体系,为农民工提供优质高效的文化服务。
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是深圳市委、市政府2006年提出的建设和谐深圳的具体目标。体系包含了5大类21个指标,其中,涉及文化的有人均公共图书馆藏书指标。深圳市文化局根据深圳公共图书馆的发展水平,出台了《深圳市文化局实施民生净福利指标工作方案》。未来4~5年内,深圳的公共图书馆不仅要在人均藏书数量上,还要在建设模式、数字图书馆、“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服务手段上实现突破,以满足基层群众特别是满足农民工对阅读和信息的需要为重点,更广泛、更深入地体现公共文化服务的原则与优势。作为一项政府工程和对各级政府部门的绩效评估标准,实施民生净福利指标体系建设工作成为一项极富战略意义的工作,文化的地位因之得到凸显,文化建设的动力也随之得到加强。
(二)实施“两个工程”,打造农民工文化平台
“两个工程”是指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和由深圳市文化局实施的农民工文化服务工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在深圳已经实施近5年,全市建起了1个省级中心、6个基层中心和近400个基层用户点,这些伸向全市各基层的共享工程网点以各级公共图书馆和文化馆(站)为依托,免费、平等地向市民和农民工开放,不仅给基层市民提供了丰富、便捷的文化信息资源服务,也给农民工享受文化服务提供了极大的便利。从2006年开始,深圳利用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的资源优势和服务便利,依托农民工大饭堂、厂区文化活动室等场所,在全市农民工集中的地区建设“共享工程”农民工服务点11个,通过企业、厂区提供场地,市区宣传文化部门提供电脑及“共享工程”相关设备的共建方式,为农民工提供网上阅读、影视播放、知识讲座、信息查询等文化服务,深受农民工欢迎。2007年4月23日,深圳市实现了“共享工程”通过数字电视传播,有电视的农民工只需打开电视,就可以免费收看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节目,使用共享工程的资源更加方便。
农民工文化服务工程是深圳市文化局2006年提出并重点实施的一项文化关爱工程。2007年,深圳市文化局印发《关于开展农民工文化服务工程方案的通知》,提出在公平享有文化、普及与提高并重、寓教于乐、强化服务、完善管理的原则下,全面提高农民工文化服务工作的质量。农民工文化服务工程包括了“一个常规、两个系列”内容。“一个常规”是指根据“四进社区”的部署,常年定期开展文化进工厂服务。该项目充分利用节假日、重要节庆,组织图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