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7年11月 |
郑州地处中原腹地、黄河之滨,在夏商春秋战国时期曾经五代为都,是中国八大古都中最古老的都城。今天的郑州已经成为一座现代工业城市和商贸服务业中心,其工业总产值占全市GDP的53.1%,第三产业总产值占全市GDP的42.5%。2004年郑州市财政收入达104.8亿元,在全国的省会城市中排行第6位。随着经济的发展,郑州的文化品位也在迅速提升。2005年秋天,笔者对郑州公益性文化设施的管理运作情况作了调查,深深地感到,在观念和实践上郑州都有一些值得人们借鉴之处。
一 履行政府对社会的承诺
郑州市是全国率先将公益性文化设施向全社会免费开放的城市。
2004年春节前,当郑州市文化局要求所属公益性文化场馆向全社会公众免费开放时,这些单位的人们有着各种各样的顾虑。有的说,免费开放,人来得太多会损害文物。有的说,我们这里恐怕会变成公共厕所,变成民工夏天乘凉、冬天取暖的地方了。
文化局长齐岸青是作家出身,担任局长前经营过文化产业,讲起话来单刀直入。他说:“文化公益设施向公众免费开放,是政府对社会的郑重承诺,是改变观念、推进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举措。作为一级政府的文化管理部门,必须全力以赴推进落实。”“一个馆一年牺牲几万元的门票收入,带来全市旅游餐饮收入的增加,就是对全市经济发展的贡献。”
“文化公益设施是国家用纳税人的钱盖的,就是要好好为他们服务。公益性文化设施不搞好服务就没有理由存在。城市是市民的、老百姓的,不是我们几个人的。到处设围墙把文化公益设施也变成衙门、机关,把老百姓堵在墙外,这城市就不是市民的。”
“你说人多损害文物,拿依据来。进我们场馆的有进大英博物馆的人多吗?有进卢浮宫的人多吗?别人没有损害文物,就我们损害?不要小瞧了市民的素质,不要小瞧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素质。”“民工也有权利进来,冷了,你让他取暖;渴了,你给他摆杯水。我们就是要让最底层的人也感受到城市历史的悠久、文化的丰富,在潜移默化中受到熏陶,使城市对老百姓有亲和力。”
在他的竭力推动下,文化局所属国家全额拨款的公益性文化设施,除二七纪念馆因场地过于狭小,不得不用门票控制观众量之外,城隍庙、文庙、博物馆、美术馆、大河村遗址博物馆、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等全部向社会免费开放。郑州市民和外地游客,无论长幼、无论贫富,都可以免费进入这些文化殿堂,开阔眼界、增长知识、得到美的享受和文明的熏陶。
免费开放以来,这些公益性场馆观众人数猛增。城隍庙过去收六元钱门票,每天来参观的只有20多人,门庭冷落。现在每天有游客四、五百人,初一至十五有庙会,每天要接待2000多人。博物馆除了基本陈列免费开放,2005年还搞了“红旗渠精神展”、“反腐倡廉展”,仅这两台专业性展览就接待参观者20多万人。
郑州市的公益性文化场馆充分发挥了社会教育基础设施的服务功能和教化功能,提高了城市的文化品位,增加了城市的亲和力,实践了文化事业的“二为”方向。
二 政府要做就做最精的
“追求经典”、“政府要做就做最精的、传世的”,这已经成为郑州市政府和市文化局上下的共识。他们认为,公益性文化设施在文化建设上要起到示范作用、引导作用、带动作用。政府的钱投到一个地方,就要给城市一个亮点,使城市变得更优雅,更有品位。
当你走进郑州市那些免费开放的文化场馆,你会深深地被它的大气、优雅、经典而感动。每一个场馆都是郑州人精心呵护的一个文化符号。
大河村遗址博物馆用一座约500平方米的大厅将200平方米的仰韶文化房基遗址就地原貌保存,活生生地展示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的居住和生活环境。其出土文物陈列馆展出540余件珍贵文物,结合制作精美的沙盘、景箱、图片、壁画等形式,展现了中原地区原始文化的发展演变以及与周围其他原始文化的关系。
古荥镇汉代冶铁遗址是两汉盐铁专营时期由官府设在河南郡的“第一冶铁作坊”。汉代冶铁遗址博物馆以735平方米宽敞明亮的大厅,将2000多年前的两座冶铁炉基、一座完好的陶窑、一口水井、一个水池、若干大铁块及模具、铁器等遗迹和遗物就地完整地保护下来,并制作了汉代冶铁作坊全景沙盘,汉代冶铁情景壁画,将2000年前一个冶铁作坊的全貌展现在人们面前。
郑州的城隍庙建于明洪武年间,现存的建筑是明弘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