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陕西社会舆情调查分析报告

    作者: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课题组 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摘要:本篇首先是对陕西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评价,然后分析了陕西当前社会形势的总体态势、公众对目前生活状况的评判,以及对陕西社会经济发展诸领域的评价,最后指出陕西社会经济发展亟待解决的问题,并且指出了2009年最关心和期待的问题。

    2008年国内外大事多、热点多、焦点多。对于一些突发事件和与干部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政策法规,广大干部群众更是关注较多、议论较多。本年度发生的一系列事件成为影响社会舆情动态和趋势的重要因素。陕西社会科学院课题组于2008年11月下旬在西安市进行了“2008年陕西公众主观社会指标调查”,内容涉及:社会舆情、社会信心、社会焦点热点、食品安全四大部分。本次调查以问卷访问的形式,采用定点抽样访问方法,调查对象为年龄在20~70岁间的公民。共发放问卷450份,收到有效问卷426份,问卷有效率为94.7%。以下系列报告均是依据本次调查的统计数据完成的。

    一 对陕西社会经济发展的整体评价

    1.对近年陕西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的评价

    调查显示,受访者对近年来陕西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给予了积极的肯定,认为“发展较快”的占到36.2%,“发展正常”的占到39.1%,二者相加达到75.3%。同时,也有22.8%的人认为陕西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较慢”,虽然认为“没什么发展”的只有1.9%,但二者相加也接近1/4(见图1)。

    图1 陕西近年来社会经济发展进程评价

    近年来,全省人民在省委、省政府的领导下,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使陕西步入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新时期。经济发展呈现出快速、持续、平稳的势头。经济总量、人均GDP实现双翻番,发展实力增强,提前四年完成了建设西部强省“三步走”的第二步战略目标。2007年人均GDP达14607元,财政收入达到893亿元,其中,地方财政收入增加到475亿元,年均增长25.9%。以基础设施建设为主的投资规模不断扩大,为陕西发展奠定了基础,建成了一批公路、铁路、机场、水利、通信、环保、能源、装备制造、重要原材料等基础设施工程项目,全省经济发展后劲明显增强;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提高了可持续发展能力。节能减排成效显著,单位GDP能耗逐年降低。在全国率先实施了大规模的退耕还林还草工程,陕西占全国退耕还林总面积的1/10。城市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达99.92%,城市环境空气质量优良天数达标率为84.1%。西安市2008年空气质量良好天数超过300天,在全国处于中上游水平。陕西省在全省实施和推进“民生八大工程”,使农村生活环境较前得到明显改观,全省自来水受益村达到59.4%,建成各类饮改水工程1.3万处,初步解决了600多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2007年,全省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为21296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0763元,年均增长11.2%,农民人均纯收入为2645元,年均增长10.6%。从2006年起农村义务教育学杂费全免,“粮食直补”、畜牧业专项补助和农户购置大型农机具补贴等政策相继实施,农业、农村、农民状况大为改善。

    但与此同时,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审视和分析陕西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现状,从总体上看,经济社会发展还比较落后,水平和质量还不够高,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欠发达省份的地位仍然没有改变。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在竞争中发展,在发展中超越,依然任重道远。

    2.对2008年陕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判断

    与对近年来陕西社会经济发展进程给予积极的肯定所不同的是,对2008年陕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调查的受访者则给出了另一种评判,认为2008年社会经济发展“很好”的只有8.0%,认为“较好”的为34.3%,而认为发展“一般”的占到一半,达到50.5%。认为“较差”(6.8%)和“很差”(0.5%)的比例很小,只有7.3%(见图2)。

    图2 对2008年陕西社会经济发展状况的评价

    2008年我们接连经历了一些难以预料、历史罕见的重大挑战和考验。严重低温雨雪冰冻灾害和“5·12”特大地震灾害,以及国际金融危机和以居民消费品为主的物价上涨所引发的通货膨胀的压力,对陕西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日益显现,集中表现在居民收入实际增长与经济增长不同步。2007年,陕西省GDP增长12.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实际增长仅分别为8.6%和6.6%。同时,城乡之间、区域之间居民收入差距明显。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之比由2000年的1∶3.49扩大到2007年的1∶4.1(全国由2000年的1∶2.8扩大到2007年的1∶3.3)。就业,住房、医疗、养老等矛盾依然很突出,尤其是进入2008年以来,全省的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劳动力总量供大于求的矛盾依然突出。经济适用住房建设规模偏小,廉租房房源不足。最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