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
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必须清醒地看到,农村社会事业和公共服务水平滞后,改变农村面貌任务艰巨……农村利益关系日趋复杂,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社会管理工作繁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是贯彻落实十七届三中全会精神、推动农村改革发展的重要内容。当前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不但要完善提高,更要改革创新,突出社区化管理应该作为完善和提高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水平的重点。
一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目前存在的问题
(一)农村党员年龄、文化、性别结构不合理,影响基层组织人才储备
一是党员年龄普遍偏大,老党员多,年轻党员少,年龄结构比例失调。二是从男女党员的比例看,女性党员偏少。三是党员文化层次较低,大专学历以上的党员少,一个村几乎没有一个大专生。还有部分党员平常放松政治学习,对自己要求不严,思想还落后于一般群众,在群众中威信不高,影响了党支部的战斗力和号召力。
(二)基层干部素质不高,协调能力不强,带头作用不突出
一是文化水平低。大多数村干部只有初中文化水平,导致理解党的方针、政策水平不高,决策能力、工作能力不强,影响了班子的战斗力。二是领导能力和技能差。农村干部普遍缺乏技能培训,导致观念比较陈旧,思想惰性大,发展思路不清晰,致富办法少,造成农村基层组织对农民影响力逐渐呈弱化趋势。三是待遇低,缺乏生活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基层干部工作条件艰苦,待遇低,工资少,社会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完善,造成一部分干部积极性不高,工作主动性差。其中不少人为了生计进入城市打工或者离开家乡从事其他活动,履行干部职责成为农村干部的“第二职业”。
(三)农村社会管理基础条件差,保障机制和激励机制不健全
一是农村集体经济发展滞后,大多数行政村几乎没有任何积累,还背有沉重的历史债务,经济发展落后必然带来社会管理落后。二是硬件设施建设滞后。许多村组干部没有办公场所,在家里办公。党员没有活动场所,党员、村民开会临时找地方凑合。三是社会建设落后。社区活动及公共福利少,国家财政扶持的社会保障系统(如养老、劳保、失业保险、住房补贴等)大多数不涵盖农村社会。村民之间自然形成的社会联系不多,邻里之间的社会联系主要靠生、老、病、死和红白喜事的互助形式来维系,有组织的社区性公益活动很少。长期以来,广大农民被排斥在福利社会之外,国家给予城市公民的养老、医疗、卫生、社会保障、文化教育等福利补贴,农民大多享受不上。近几年国家财政给农村的投入大幅增加,但大部分用在财政转移支付方面,用在行政事业单位吃皇粮的人头费上了,用在农民群众社会保障方面的并不多。
(四)民主管理制度不健全,村民自治有待加强
民主监督、民主决策和民主管理在农村刚刚起步,民主管理制度还不够健全,干部群众民主意识有待进一步提高;有能力、有知识的党员流失严重,热心公益事业的村民越来越少,民主自治主体素质下降,热情不高。村民自治和民主管理活动平时很难开展,一般只是在村委会选举时上级派人督导才能开展活动。有些村组为了鼓励村民投票,还通过发放毛巾、肥皂等礼品激发群众民主选举热情。一事一议制度由于意见难统一,筹劳筹款难兑现,实际上很难开展。农村修桥补路之类的小工程处于政府不投资、村委管不了的状况,致使有些设施年久失修,发挥不了应有的效益。
(五)农村基层组织运行经费不足
自农村税费改革以后,农村基层组织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省、市、县的转移支付,而这部分资金根本无法满足村级事务的开支。加之原农村集体负债较大,仅靠转移支付这一项,连正常开支都不够,而且每年还要偿还一部分欠债,使村级财务运转艰难。基层干部长期工作在第一线,工作最具体、最直接,常年与农民直接打交道,稍有疏忽,就会遭到群众的非议,甚至谩骂。而农村工作又很复杂,每完成一件工作都要受主观和客观两方面的制约,如修路架桥和五保户、残疾人的供养等,都关系到农民的切身利益,但要干好每一项具体工作都需要资金作保障,没有资金作保障,再好的设想也是一句空话。但群众认为农村基层组织就应该为我们解决具体问题,否则要你干什么?收入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