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
“三农”问题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核心问题,“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事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大局,必须始终作为全党工作的重中之重”,这是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的明确要求。“三农”问题的关键是农民,农民问题的关键是收入,农民收入的关键是就业,就业问题的关键是土地规模经营和劳动力转移。
一 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现状
西安市现有人口764.25万人。其中,农业人口410.4万人,占总人口的53.70%。在农业人口中,农村劳动力230.3万人,占农业人口的56.12%。从事农业生产的约有105.52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45.82%;从事非农产业的约有90.13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39.14%;农村约有剩余劳动力34.65万人,占农村劳动力的15.05%。近年来,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和相关部门的推动下,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工作呈现出领导重视、举措有力、成效明显的良好发展态势。
1.领导重视,责任落实
市政府专门建立了农民工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31个市级部门组成,一位副市长为召集人。13个区县中,8个区县政府建立了相应会议制度,5个区县政府成立了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领导小组。市政府和各区县政府把农民工转移培训工作列入重要议事日程,年年确定目标任务,层层细化分解,落实到村(组)、社区。各区县制定了完成时限和工作考核标准,推行了每月督办的目标管理责任制。
2.狠抓培训,提高能力
2007年,在全市转移的农村劳动力中,13.57万人参加过引导性培训;16.54万人参加了各类职业技能培训,其中2.12万人取得了职业资格证书。2004年以来,通过招标方式,好中选优,确定了100个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基地(阳光工程),举办各类培训班2316期,培训内容涉及建筑、营销、电工、缝纫、烹饪、家政、计算机、汽车驾驶等35个专业。根据失地农民的需要,举办了6期150多人参加的“小企业家”培训班,帮助受培训者从“农民”向“小老板”转变。蓝田县按照“培训跟着农民走”的思路,利用农闲、节假日、集市,在乡镇设立培训点,为农民接受培训提供便利平台。引导性培训、技能性培训、定向培训和订单培训的实施,使农民工的思想文化素质、职业技能素质得到不同程度的提高,为他们转移就业创造了较好条件。
3.推动转移,促进就业
截至2008年8月,全市共转移农村劳动力46.7万人,完成年目标任务43万人的108%,预计全年通过劳务输出获得可支配收入有望突破20亿元。纵观近几年全市农村劳动力转移的概貌,大体上表现出四个特点。一是在转移渠道上,从以前的自谋出路、自发转移,逐步向先培训、后有序转移过渡。近五年来,全市通过农村劳动力转移培训的阳光工程,培训农民工10.3万人,输出9.5万人,带动劳动力转移就业20万人以上,促进农民工直接增收超过10亿元。二是在转移方式上,从“体力型”输出,逐步向“技能型”输出演变。2007年,全市举办了356期职业技能培训班,培训了19600人,其中有3195人在有关企业的技能岗位上就业。尽管只占16.3%,比例不算多,但却令人振奋。三是在区域分布上,从省内输出为主,正在向省内、省外同步转移转变。过去不少农民工难舍故土,不愿出远门,多在本区县、西安或省内其他市县找活干。目前,经全市劳动和保障部门设在北京、上海、深圳、东莞等地的劳务输出机构牵线搭桥,将不少农村劳动力输出到经济发达地区。2007年,全市向长三角、珠三角输出的农民工,占到劳动力输出总数的38%。四是在转移形态上,从长期务工、外地务工,逐步向长期、短期务工并举和就近、外地务工同步转变。不少区县采取长短结合的方式,扩大劳务输出规模。2008年,仅周至县一地,就组织8000余名农民工赴新疆采棉,预计两个半月的短期务工,人均经济收入可增加2400元。高陵县组织部分农民工就近为经济开发区的职工和家属服务,创办农贸市场,实现了就近转移就业。
4.改善环境,维护权益
2008年春节前后,全市广泛开展了以改善农民工就业服务环境为主题的“春风活动”,向农民工推介了一批有良好信誉的民办职介机构,公布公共职介机构、放心职介机构、监察机构电话;开展了劳动力市场专项整治行动,共出动1197名执法人员,对105家职业介绍、人才中介机构进行检查,取缔6家、吊销了2家营业执照;对1440家用人单位进行检查,加大了清欠农民工工资力度,并将工资支付情况作为评价用人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