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陕西大学毕业生就业热点思考及对策

    作者:尹小俊 出版时间:2009年03月
    摘要:本篇首先介绍了形势严峻:毕业生人数规模庞大与就业岗位有限并存,然后是现象剖析:对就业相关现象透视是化解就业难题的关键,最后是化解难题:如何将现实的挑战转化成可把握的机遇。

    大学生毕业就业,可以是一个区域内的问题,也可算作跨区域共同面临的问题,更持续呈现为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它早已超出传统边界划定的范围,不断向外蔓延,日益成为公众性的话题。这一中心议题不仅是个人生存维系的基础,更成为社会保持长期稳定的助力器。近年来,大学毕业生的规模节节攀升,而就业的压力不断加大,个人、家庭、政府机构以及社会各界都在作出各种尝试和努力化解就业难题。由此可知,关注一个地区的大学生就业,以及思考由就业引发的一系列现象,不仅对缓解本地区内的就业压力有益,同时也为推动不同区域就业问题逐步解决提供可借鉴的经验。

    一 形势严峻:毕业生人数规模庞大与就业岗位有限并存

    (一)总体概况

    近年来,陕西省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不断攀升,越来越多应届毕业生的身影出现在大学生招聘会的现场,而“马不停蹄、频繁换场、试试(笔试和面试)不断”已构成了他们毕业前日常生活的缩影。昔日的“天之骄子”,初入职场,即将面临激烈的求职竞争,以往不断追求更好的待遇、更高的社会地位、更佳的职位的目标似乎已经远去,取而代之的是频频进入招聘会,争取每个面试机会,对工作岗位细致入微的比较,斟酌薪酬的多少,等等。这些已然成为当下大学毕业生求职逻辑的现实映照。

    陕西省高校学生规模可以通过招生人数、在校生人数和毕业生人数三个指标来反映。2005年陕西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达到20.89万人,在校学生人数为66.69万人,招收的研究生人数是2.07万人,在学研究生人数已达5.84万人。2006年陕西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与在校人数、研究生招生人数与在学人数继续增长,分别比上一年多出1.02万人、5.93万人、0.14万人和0.7万人。进入2007年之后,继续保持增长趋势,陕西省普通高校本专科招生人数与在校人数、研究生招生人数与在学人数分别达24.36万人、77.56万人和2.29万人、7.07万人(见表1)。

    表1 陕西省高校学生规模

    由此可见,学生规模在招生阶段已经显现出来,当然也会慢慢体现在毕业生人数这一指标上。当他们完成学业踏入就业的门槛时,其连续几年的累积效应便自然涌现出来。事实上,大学毕业生数量的迅速增加,在短期内产生了明显的规模效应,但与此同时就业岗位的数量与之并未形成有效匹配,加上金融危机的持续冲击,作为就业流向的主渠道之一的各类企业也纷纷调整预算,压缩开支,裁员分流,在目前情况下不同用人单位都存在吸纳能力不足的问题。另外,往年累积的未充分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也加入了求职大军,以上的种种因素导致了大学毕业生就业压力的持续增大。

    总体来看,近年来每年都存在一定比例的未能完全实现就业的大学毕业生,而新毕业的大学生又源源不断地进入就业市场,导致大学生就业形势日趋复杂和严峻。2005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280万人,2006年、2007年分别是2005年的1.2倍和1.8倍,达到了338万人、495万人,而毕业生平均就业率水平一直保持在70%左右。到2008年,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是559万人,2009年将达到611万人。与全国的发展态势相比,陕西的增幅比例也遵循了类似的运行轨迹。陕西省2005年普通高校毕业生总人数为15.2万人,2006年与2005年比较,约为上一年的1.2倍;与2005年比较,2007年则为1.4倍多,这两年间分别增长到18.4万人和21.8万人。2008年、2009年基本保持了这一增长趋势,分别达到25万人和24.7万人。现以2007年的就业率为例予以简要说明,截至2007年9月1日,陕西省普通高校研究生就业率为89.28%,本科生就业率为88.27%,高职高专生就业率为76.68%(见表2)。

    表2 陕西省与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人数及其就业率

    (二)目前就业存在的几大特点

    1.大学毕业生就业预防风险的意识明显增强

    随着全球化、市场化、信息化及网络化进程的推进,影响大学生就业的不可预知因素逐渐增多,“失业”现象不断逼近以往波澜不惊的象牙塔,类似于“毕业即失业”之类的话语反映出广大学子的危机感已较为强烈,这一类流行词汇的出现充分印证了他们的想法与现实的距离是如此之近,可见就业风险意识已逐渐植根于大学生群体的日常生活。实际上就业风险意识的培育从高考填报志愿选专业时就迈出了第一步,无论是高中教师、家长或是考生自己,在抉择上学的地点、学校和专业方面越发慎重,而且更注意考虑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