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2009年元旦,国家统计数据库(以下简称公共数据库)已上线运行一年时间了。回顾公共数据库工作思路确定、建设与运行两年的工作,取得了一些经验,并可归纳出若干有规律性的东西。
一 背景
统计数据资源的开发是统计信息资源开发建设的主体内容。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与数据资源建设并重,是统计信息化的内涵;基础设施建设、应用系统建设为数据资源建设奠定了重要基础。信息资源规划、总体数据规划为统计数据资源开发建设提供基础理论与方法,资源整合、IT治理、数据治理等IT界的经典案例,也为统计数据资源开发建设提供了重要的参照与借鉴。
《统计法》关于统计的三大职能,信息、咨询、监督,无一不是依靠准确、及时、系统、丰富的统计数据。如何将统计数据纳入政府信息资源建设和公共服务体系,如何建立完备的统计数据资源管理体系、数据质量控制体系,既是政府信息化的重点,也是统计信息化发展战略的重点。
二 难点、重点与思路
(一)工作难点
在过去20年间,无论是国家统计局自身,还是与地方统计局联合先后开发的一些综合类统计数据库系统,尽管在一些地方还有持续的应用,但在国家统计局却无一幸存下来。
近年来,有关方面谈统计信息化必谈统计数据库。一个带有悖论意味的问题是,国家统计局既拥有丰富的数据、熟悉统计数据的业务骨干,又具有数据库开发建设的传统,拥有功能比较完整的数据库技术系统,为什么就始终没有建立起一个可持续、便于使用的统计数据库?中间缺少了什么?
总结过去20年统计数据库建设工作的经验与教训,现在我们清楚地认识到,“数”与“库”之间缺少了统一规划设计前提下的数据组织整理,缺少了一个统计工作工业化的桥梁,缺少了一种可持续的发展机制,现行统计工作流程中存在着某种缺位,丰富的统计数据尚未形成资源。
对照发达国家政府统计工作流程,我们的统计数据的生命周期明显缺了一段。普查、调查及常规报表数据处理后公报一经发布,统计工作流程就基本结束,缺少数据整理及深入的综合应用、评估反馈。这是数据资源建设与共享应用的重要环节。与此形成鲜明对照的是,经过缺值插补、错误校正、口径调整等计算,并按不同主题整理形成的加工数据所占全部数据的比例,发达国家统计部门已经达到50%或以上,供政府部门、社会机构和公众按权限共享使用。目前我国统计基层基础工作仍较为薄弱,缺少数据质量评估及综合校正的业务规范和工作流程,原始数据与综合发布数据的差距越来越大。同时,考虑到电子政务建设项目管理越来越规范、越具体,信息安全管理要求越来越严格、越细致,要与时俱进地调整原来的一些统计数据库的想法、做法,典型的“先入库、后出表、再查询”的一体化统计数据库建设老路已经基本走不通了。
(二)工作重点
在这次公共数据库建设中,以计算中心相关负责同志、职能处为主,设管司、综合司相关负责同志、业务骨干参加,组建临时的数据库工作组,重点强化缺位的能力建设、制度设计、流程调整,在局党组的统一领导下,组织、协调各专业司开展公共数据库建设。
1.建立一套集中统一的数据组织、整理、提交的工作制度和工作规范
把制度建设当做统计数据库建设的重要抓手并作出统筹安排,从根本上解决统计数据库建设的制度依托问题,为当前公共数据库建设和今后统计数据库建设提供科学、稳定的制度保证。在公共数据库建设工作中,数据规划工作主要体现在新型制度的建立,主要包括指标体系、综合数据报表设计,分组粒度整合、数据整理加载规范、数据审核验证规范和相应的工作表单、工作流程及规范的制订实施。以这样一套规范化、标准化的综合数据报表制度,强化数据规划和数据组织技术的应用,促进业务工作流程、数据流程和数据库工作流程的协调统一、明确流畅。
2.研究确定统计数据库体系构成,率先进行公共数据库的建设
2007年,提出了统计数据库体系的基本构成,即统计数据库体系初步由基础支撑数据库、专业原始数据库、专业工作数据库、综合应用数据库构成,并率先进行公共数据库的建设,详见图1。公共数据库在原“宏观数据库系统”上进行改造,删繁就简,尽快提出适应公共服务的过渡版本。对内简化数据加载操作,对外简化查询浏览操作。根据统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