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8月 |
自2003年中央实施东北三省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以来,东北三省经济蓬勃发展,社会进一步稳定,城乡面貌焕然一新。近年来,东北三省小城镇发展速度较快,综合承载力有所提高,在城市化进程中的地位与作用不断提升。但小城镇在发展中也遇到了一些体制性障碍,需要国家对小城镇发展的制度环境和政策做出相应的调整。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促进城乡协调发展,发挥小城镇对周边农村的辐射带动作用,将是中国城市化道路的必然选择。
一 东北三省小城镇发展取得的主要成就
随着中央关于发展小城镇及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的落实,东北三省积极推进小城镇建设,立足区位优势,大力发展特色经济,小城镇经济、社会建设进入到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小城镇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日益凸显。
(一)小城镇呈现又好又快的发展态势
实施振兴东北战略以来,东北三省努力推进城镇建设由传统模式向现代模式转变、由外延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小城镇规划建设和管理服务水平得到了显著提升,进入又好又快的发展时期。1995年黑龙江省建制小城镇只有465个,到2007年已发展到988个,十余年增长了1.3倍。2009年底,吉林省小城镇已经发展到425个,比改革开放初期增长3倍多。在小城镇发展中,各省已建成相当数量的经济发展速度快,城镇规模较大,产业特色鲜明的强镇,有的已粗具小城市规模和水平。2009年,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中,黑龙江省的肇东市,吉林省的延吉市、磐石市和前郭县,辽宁省的瓦房店市、海城市、普兰店市、庄河市、大石桥市、东港市等被评为东北三省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十强县(市)。十强县(市)的平均规模如下:人口78.06万人,比2008年增长0.33%;地区生产总值达281.88亿元,比2008年增长22.45%;地方财政一般预算收入10.95亿元,比2008年增长27.33%;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470元,比2008年增长14.72%;农民人均纯收入7010元,比2008年增长13.80%。[1]
(二)可持续协调发展成绩显著
2004年以来,东北三省加快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积极推进小城镇经济结构调整,促进资源型城镇向经济与资源、环境协调发展转变,推动小城镇可持续协调发展。黑龙江省、吉林省发挥农业大省优势,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和绿色食品加工业,扩大国家级绿色食品标准化生产基地规模,生态环保型效益经济得到了较快发展,生态环保型绿色品牌产品数量显著增加。黑龙江省是我国开发绿色农产品最早的省份之一,2009年绿色食品认证面积达到5690万亩,是全国最大的绿色食品生产加工基地和无公害农产品生产大省。吉林省绿色食品产业以年增20%~30%的速度发展。[2]辽宁省围绕小城镇建设,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企业园区,多样化园区发展模式促进了城乡协调发展,营造了新的规模经济,为小城镇持续发展提供了新的机遇和空间。
(三)特色小城镇发展格局基本形成
近年来,三省小城镇发展已经跳出单一结构模式,逐步探索出一条特色立镇、产业强镇、工业富镇的路子,基本形成了适合自身发展的,以工富县、以商活县、以旅游强县等为特点的,产业开发、生态保护与小城镇建设互促共进的良好格局。黑龙江省崛起了一批以图强、方正、宝泉岭、九三、亚布力、玉泉、喇嘛甸、达连河、东京城等为龙头的经济发达、功能完善的绿色生态农业型、旅游商贸型、工业带动型小城镇,形成了绥阳、同江、饶河、密山等以口岸为依托发展的小城镇,构建了外向型产业格局;吉林省小城镇依托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发展了一批有特色、有规模的主导产业,初步形成了具有吉林特色的小城镇发展格局。如五棵树镇、弓棚子镇、岔路河镇的农业产业化型小城镇;明城镇、长山镇的工业主导型小城镇;山城镇、万良镇、三岔河镇的商贸流通型小城镇;松江河镇、叶赫镇的旅游开发型小城镇;英俊镇、西新镇,口前镇、朝阳川镇的卫星型小城镇以及珲春市、图们市的边境口岸镇等;辽宁省采取集中式小城镇发展战略,促进乡镇经济集中在大中城市的辐射半径内,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城镇体系结构,如以大连市为中心,以瓦房店、庄河、普兰店为轴线和节点的城镇体系结构;在产业发展上形成了一批具有各自特色,经济繁荣,辐射到周边地区的小城镇,如,以西柳镇为中心的海城市纺织服装产业集群,成为闻名遐迩的亚洲地区单体面积最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