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8月 |
东北振兴战略实施以来,东北三省经济迈入了新的发展阶段,发展速度加快,经济活力增强。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发生后,在国内经济受到较大影响的形势下,东北经济经受住了考验,保持了稳健的发展态势。但是,作为以重化工业为主体的老工业基地,东北三省在产业结构上仍存在较多的问题,这些问题长期积累,导致结构性矛盾突出,对保持经济长期可持续发展构成挑战。
一 东北地区优化产业结构成效分析
2009年,东北三省三次产业分别增长3.7%、15.2%和11.8%(按可比价计算)。总体来看,“十一五”以来,三次产业平稳快速增长。三次产业产值分别由2005年的2192.6亿元、8505.79亿元和6442.37亿元增长到2009年的3549.7亿元、15234.1亿元和11773.0亿元。按现价计算,2005~2008年三次产业年均增速分别为14.7%、20.7%和15.6%。具体来看,三次产业结构及工业内部结构呈现如下特征。
(一)第三产业快速发展,第二产业比重不断提高
东北服务业快速发展,2009年三省服务业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实现服务业增加值5829亿元,同比增长12.1%,为近10年来的最高增速;吉林实现服务业增加值2730.72亿元,同比增长13.1%;黑龙江实现服务业增加值3213.3亿元,同比增长10.1%。
“十一五”以来,东北三省第二产业增长速度在三次产业中一直保持在第一位,辽宁、吉林、黑龙江三省第二产业增速分别为15.6%、16.7%和13.0%,明显高于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增长速度。第二产业的快速发展,体现了东北振兴战略政策的推动绩效,老工业基地重新焕发了生机和活力,工业企业快速成长壮大。
(二)支柱产业在工业中的地位稳步提升,支撑和带动作用不断增强
东北支柱产业的稳步发展,带动了相关产业,推动了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2009年,辽宁装备制造、冶金、农产品加工和石化四大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同比增长18.3%、23.8%、21.7%和6.8%,分别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为31.5%、19.3%、18.9%和16.6%。吉林省规模以上工业中,九大支柱、优势和特色行业共实现增加值2267.99亿元,按可比价格计算,增长14.3%,对吉林省工业生产增长的贡献率为68.4%;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食品工业、石化工业、医药制造业和建材工业分别实现增加值734.57亿元、498.20亿元、405.64亿元、175.05亿元和174.15亿元,同比增长13.6%、20.7%、5.8%、25.4%和25.8%;交通运输设备制造、石化、食品和医药制造行业累计实现利润363.1亿元,占全省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总额的76.4%。黑龙江省装备制造、石化、能源、食品四大主导产业实现工业增加值2617.6亿元,同比增长11.2%,占规模以上工业的90.1%。其中,装备工业增长7.6%;石化工业增长14.5%;能源工业增长8.7%;食品工业增长31.5%。
(三)高新技术产业快速增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增强
随着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实施,东北加快了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步伐,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增强。辽宁省2009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2473.8亿元,按现价计算,比2008年增长23%。引进海外研发团队211个,收购37个国外科技型企业。全年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内部支出219.6亿元,比2008年增长15.5%。全省省级以上各类企业研发中心(工程实验室)增加到619个,产学研技术联盟发展到535家;吉林省自主创新能力显著增强,2008年高技术产业发展迅猛,完成产值1798.74亿元,同比增长26.5%,是自1996年以来增速最快的一年。全省有10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15个省级重点实验室,具有一定规模的科技企业孵化器19个。有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院士23人。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在全国排名第十三位,科技促进经济社会发展指数排名第十一位,万人专业技术人员数排名第九位;2009年上半年,黑龙江高新技术产值达1575.11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9.8%,同比增长14.2个百分点。高新技术增加值达441亿元,占GDP的13.6%,同比增长6.2个百分点。
(四)加快淘汰落后产能,新型产业发展空间广阔
2009年,辽宁省155家钢铁企业,已有51家被关闭;淘汰落后水泥生产能力累计超过1000万吨。417家造纸企业全部停产治理,其中,269家被彻底关闭;77家印染企业中已有60家停产治理。2009年,全省关闭小钢铁、小水泥、小冶炼等落后企业360家,减排二氧化硫5.5万吨。对高耗能企业实行差别电价,在新型干法水泥项目核准时要坚决淘汰落后产能,新型干法水泥比重由2005年的不足25%提高到近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