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0年08月 |
一“中国妇女生育健康促进项目”简介
1992年,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在美国福特基金会的资助下,由当时的所长陶春芳领导,开展了妇女生育健康研究项目。这一项目历经12年、三个发展阶段,朱明诺博士对这三个阶段特征的描述如下。[1]
(一)第一阶段(1992年2月~1993年底):唤起关注及发现问题
在项目第一期,在福特基金会北京办事处当时的生殖健康项目官员白梅博士的大力推动和支持下,在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所长陶春芳的领导下,项目力图通过竞标研究项目的方式,来激发各地妇联对生育健康的关注。
在这样的思路下,项目成立了由国内外专家组成的跨学科评审委员会,并订出一套招投标规则来引导投标者了解生育健康发展趋势。当时招标书对竞标研究项目的标准包括以下几点。
1.必须是反映地方需要、切合地方特色的小型研究。
2.以妇女为中心,反映她们的经验及声音的研究。
3.研究方法必须切合题目的需要,结合定量及定性研究方法,但以定性研究方法为主。
4.研究成果要对制定地方政策有用。
5.组成跨部门合作的团队;鼓励妇联整合地方资源,将社会学研究专家和妇幼、计生委及妇联系统研究者组成一支跨部门跨学科的研究队伍。
针对各地第一次递交的投标书中存在的问题,1992年4月,在西安,由评审委员会的专家对相关人员就生育健康的定义、社会及生物因素,特别是研究方法进行了为期三天的培训,提高了各地相关人员对生育健康及研究方法的认识与能力。经过对投标书的反复修改和评审,评委会确定了第一期项目的17项研究项目(见表1)。
全国妇联妇女研究所在全国17个省、市、自治区推动开展的有关妇女生育健康的跨部门、跨学科研究,是国内研究人员与实际工作者一起第一次力图对影响妇女生育健康的社会与文化因素进行广泛和深入研究,对推动中国妇女生育健康研究的开展和深化具有积极的意义与作用。这主要表现为以下几点。
1.唤起全国妇联及17省市自治区妇联对妇女生育健康的认识及关注。
2.在全国妇联建立了国家级评审委员会,在地方建立了跨学科研究队伍,形成了跨部门、跨学科合作研究的模式。
3.动员了数千妇女的参与,反映了她们的心声及意愿。
4.促进了地方政府改善妇女生育健康状况的行动。
5.确认了相关人才培养的需求,为将来的发展打下了基础。
1994年2月,成果发布会在北京召开,各省项目组成员在会上共享成果和经验。项目的研究成果最后集成《中国妇女生育健康研究》一书,于1995年在北京召开的联合国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时出版发行,引起较大反响。
表1 中国妇女生育健康项目第一阶段研究项目
(二)第二阶段(1994年2月~1997年9月):人才培养及干预研究和行动
这个阶段可分为两个时期。其中,1994年2月至8月为前期。前期的重点在人才培养。通过对第一期项目的过程及成果评估,项目组认识到研究人员对健康促进理论、增长妇女权力理念、研究方法特别是质性研究方法、推进政策制定及项目的发展、项目实践与评估都较缺乏明确的了解及行动经验,难以对发现的问题进行有效的分析与干预。针对此种情况,福特基金会资助了三位妇联工作人员(胡玉坤、高小贤、肖扬)及一位妇幼保健人员(王临虹)前往澳大利亚格里菲斯大学接受为期半年的培训。在学习过程中,她们在导师朱明诺博士的指导下,将学习内容整理编写成《妇女生育健康促进与研究》教材。
1995年11月至1997年9月为后期。后期的重点是开展干预研究。参训回来后,四位研究人员带领研究团队,在第一期研究发掘的问题中选出妇女生命周期中面临的六大突出问题,在七个省市开展了以妇女为中心、以社区为基础的干预研究。七个省市的研究项目如表2所示。
表2 中国妇女生育健康项目第二阶段项目
后期的项目。对妇女青春期需求、怀孕、产前、产后、更年期及常见的妇科疾病等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其中四川省妇联、陕西省妇联、山东省妇联和北京市妇幼保健中心的研究还成功地发展成为行为干预。在第二阶段,无论在理论研究、方法运用,还是在研究能力的培养上,项目都迈出重要的一步。更为重要的是,项目组针对生育健康领域中较大的难题,如少女青春期知识增长、阴道炎防治、妇女更年期保健、贫穷山区孕产妇的医疗服务需求满足以及乡镇妇女保健院服务质量提高等都进行了有力的干预,取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