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1年04月 |
大力推进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工作是陕西省确立的“十二五”统筹城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高陵县作为陕西统筹城乡发展首批试点县,先期开展了这项工作,县政府按照“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思路和“宜合则合、宜改则改、宜拆则拆”的原则,创造性提出城中村融合、城边村并入、小村并大村三种精细形式,对全县村庄进行全面合并改造,成为继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规模化经营集中后统筹城乡发展又一战略举措,对于有效缓解建设用地紧张局面,完善农村管理模式,改善农村生产生活环境,破解统筹城乡发展难题,最大限度的让城乡居民共享优质公共服务意义重大,也为“十二五”时期全面推进统筹城乡发展作出有益的探索。
一 以市场配置为基础,创新土地增减挂钩模式
高陵县根据自身地缘优势,全面分析全县村庄分布特点,坚持市场化思路,积极探索土地增减挂钩市场化运作模式和工作机制,创造性提出城中村融合、城边村并入、小村并大村三种土地增减挂钩精细形式,组织实施了鹿苑镇田家村一组、通远镇何村、药惠管委会东樊村等挂钩项目试点。市场化的推进模式既实现了资源优化配置,又吸引了社会资本参与,拓宽资金渠道,建立起多元化投入、企业化管理、滚动发展的运行机制。
(一)村企合作,促进城中村融合
城中村融合是针对靠近市区、城区的城中村特点,通过招商引资进行村企合作实施村庄改造,将农民直接融合在城市之中。泾渭镇米家崖村率先采取了这种改造形式。米家崖村位于泾河工业园,村庄占地面积约410亩,由荣海集团出资对米家崖村进行集中安置,拆迁后全村每人可获得65平方米商品住房和20平方米商业用房。同时,荣海集团给每人一次性交纳养老保险3万元。集中安置区占地约50余亩,全村改造后可节余建设用地360亩。节余建设用地的一部分用于抵扣荣海集团开发投入,剩余部分将按照集体入股方式和荣海集团合作开发。该村拆除后,县城向南发展空间打开,土地迅速升值,从以前的20万元/亩,提高到35万元/亩。询价的开发商络绎不绝。
(二)政企合作,促进城边村并入
城边村并入是将开发区和城区周边的村庄采取政企合作模式,通过建设新区集中安置,直接并入城镇。鹿苑镇田家村一组是高陵县与西旅集团联合建设的统筹城乡示范区。田家村一组采用了多层楼房化集中安置方式,对群众的补偿方式为“拆一还一”,对节余出的土地进行挂牌出让,获得的土地收益用于村庄改造。全组集体原占建设用地130余亩,现建设8栋高标准的多层集中安置楼,即可安置全组132户居民,安置区占地仅为30余亩,全村改造后可节余建设用地近100亩。目前田家村一组的拆迁和无形改造工作已经完成。
(三)市场牵动,小村并大村
小村并大村主要针对全县较大范围的农业生产区域,将距离较近的行政村或自然村就近合并,集中安置,在运作模式上,主要采取政府引导,市场操作,统规统建方式。现主要在通远镇何村、药惠管委会东樊村进行试点。何村位于高陵现代设施农业发展集中区,以大棚蔬菜种植为主导产业,全村占地714亩,下辖8个村民小组,耕地面积2580亩,通过宅基地、就近楼房化和县城楼房化三种方式实施村庄改造,改造后可节余土地364.7亩。东樊村全村土地面积2651亩,村庄占地520亩,村民房屋总建筑面积82203平方米,改造后可节余土地402亩。目前东樊新社区建设正在稳步推进。
高陵县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模式创新促进了土地合理布局,实现了切实保护耕地的目标。市场化运作,大幅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最大限度的释放了农村生产要素本身所蕴涵的经济潜能。村庄改造使土地资源得以重新配置,实现了土地集中连片,提高了土地的集约化水平。集中安置和基础设施投入,对零散的居民点重新进行统一规划、统一布局和建设,整洁了村容村貌,提高了农民生活水平,改善了生态环境,实现了社会、经济、生态的和谐发展。
二 以盘活土地要素为核心,全方位提高要素配置效率
高陵县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作为全面提升经济社会生产效率,促进统筹城乡发展一项惠民工程加以实施。市场化运作提高了土地利用效率,盘活了耕地资源、建设用地资源、劳动力资源、资本聚集与公共服务共享等应有功能,坚持在整理中提效率,实现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地尽其力的目标。
(一)发挥土地挂钩政策优势,提高土地综合利用效益
高陵县按照中央一号文件和省国土资源厅下发的关于开展土地增减挂钩的文件精神,通过增减挂钩政策的实施和土地置换,减少了农村建设用地,增加城市建设用地,使土地价值得到充分体现,解决了土地资源配置低效率的问题。全县88个行政村原拥有农村建设用地(包括宅基地、公共用地、废弃未用地等)6万亩以上,户均占用村庄用地在一亩以上。通过城中村融合、城边村并入、小村并大村三种形式合并改造,如按宅基地安置方式土地节约率为60%,集中安置方式(楼房化)土地节约率高达80%计,可节余集体建设用地指标近4万亩,通过异地增减置换,按目前每亩收益30万元计,形成的级差收益120多亿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