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以新型城镇化引领河南“三化”协调发展的思考

    作者:王永苏 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摘要:以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就是把工业化与城镇化有机结合起来,实现非农产业的集中、集聚、集群、集约发展,重点在非农产业有优势、有基础和前景好的城镇发展特色优势产业集群和基地,吸引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在不断减少农民的前提下,促进耕地流转、集中,逐步推进农业的规模化、标准化、现代化,促进农村土地整治复耕,实现城乡耕地占补平衡,确保基本农田面积不减少,且粮食生产能力不断提高。

    一 新型城镇化的基本内涵

    城镇是与农村相对而言的概念。从直观上讲,农村是人口小规模分散居住的地方,城镇是人口大规模集中居住的地方。城镇是一定区域内经济、政治、文化、信息、交通中心,是非农产业的聚集地和增长极,具有极化效应、乘数效应、马太效应。极化效应是指一个地区只要它的经济发展达到一定水平,超过了起飞阶段,就会具有一种自我发展的能力,可以不断地积累有利因素,为自己进一步发展创造有利条件。城市作为先发地区,具有吸引、集聚生产要素的作用。乘数效应是指一个变量的增加以乘数加速度方式引起最终量的增加。乘数效应进一步强化极点的极化效应。马太效应指任何个体、群体或地区,一旦在某一个方面获得成功和进步,就会产生一种积累优势,就会有更多的机会取得更大的成功和进步。这些效应决定了城市比农村更具加速度发展的优势。城镇化是通过发展城镇非农产业吸引农民向城镇转移、集聚并融入城镇的过程,就是“化”农民、农村的过程,也就是人口由小规模分散居住向大规模集中居住转变的过程,由多数人从事农业向多数人从事非农产业转变的过程。这个过程,就城镇而言,是城镇规模扩大、数量增加、设施和功能不断完善提高的过程;就农村而言,是农业农村人口不断减少、村庄数量持续下降的过程;就生产方式而言,是由分散的、同质的、各自相对独立的小农生产向专业化分工协作的大生产转变的过程;就民生而言,是由分散的、高成本的、低效率的改善民生之路向集中的、低成本的、高效率的改善民生之路转变的过程,也就是通过集中、集聚使生活更美好的过程;就文化而言,是传统的农耕文明向现代的工商业文明转变的过程;就整个社会而言,是由以农业、农村、农民为主体的农业社会向以非农产业、城市、市民为主体的工业社会乃至后工业社会转变的过程。当然,城镇化也包括城镇生产生活方式向农村扩散的过程,但这种扩散是以非农产业的集聚发展为基础的,能够变为城镇的农村只是城市郊区和少数非农产业有基础、前景好的村庄如刘庄、华西、竹林等,多数的、一般的农村还是要随着农民的不断减少逐渐缩小乃至消亡。从全局看,城镇化的主流还是农民向城镇的持续稳定转移。

    所谓新型城镇化,主要新在两个方面,一是与我国城乡二元体制下的旧城镇化相对而言,指以统筹城乡发展为目标,以农民转市民为基本途径,以超大城市为核心,以城市群为主体,大中小城市、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是与工业化、农业现代化有机结合、互促共进的城镇化,是消除城乡二元体制,从根本上解决农村、农业、农民问题的城镇化。二是与污染严重、交通拥堵、社会失谐、冲突频发的旧城镇化相对而言,是以人为本、经济高效、生态良好、宜业宜居、社会稳定、和谐发展的城镇化。印度、拉美等发展中国家或地区的一些城市,由于产业支撑乏力、规划建设管理滞后,导致较大规模的贫民窟出现;我国的一些超大城市交通拥堵程度比较严重,生态环境较差,地下管道排水能力较低,基础教育资源紧张等,这些都是新型城镇化过程中必须避免的。概括起来,新型城镇化不是与工业化相分离,而是与工业化有机结合的城镇化;不是过去沿海地区“村村点火、户户冒烟”的工业化模式下“村村像城镇、镇镇像农村”的小规模分散的城镇化,而是以非农产业集群发展为支撑,人口大规模集中为主、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镇协调发展的城镇化;不是单纯的农民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转移的城镇化,而是以农民进城为主、离土又离乡、向大中小城市和重点镇转移,同时大城市中心区的产业、人口又不断向周边农村扩散的城镇化;不是农民工在城乡之间“候鸟式”流动的城镇化,而是农民向城镇持续稳定转移成为市民的城镇化;不是千城一面、产业结构雷同的城镇化,而是个性特色鲜明、主导产业突出、产业错位发展的城镇化;不是交通拥堵、环境污染、冲突频发的城镇化,而是规划合理、交通快捷、环境良好、社会和谐的城镇化,只有这样的城镇化才会有较高的规模效益和聚集效益,才能保持较高的经济社会发展速度,才能实现土地的集约节约利用,才能加快发展方式转变,引领“三化”协调发展。

    二 新型城镇化引领“三化”协调发展的内在机理与重要意义

    要充分认识城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