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以“智慧立报”破解网络时代的纸媒困境——《文汇报》发展战略研究
    ——《文汇报》发展战略研究

    作者:徐炯 出版时间:2012年01月
    摘要:传媒业发生巨变的今天,网络媒体吸引走了越来越多的读者。大多数报纸已不再是读者的第一选择,甚至不再是选择。面对生存危机,传统纸媒该如何“突围”,为自己也为今天的纸媒从业者“许一个未来”。本文根据近年来《文汇报》围绕“智慧立报”这一办报理念所作的探索与实践,对如何破解网络时代的纸媒困境展开分析与思考。

    在世界范围内,传媒业正加速发生着巨变,传统纸媒陷入了前所未有的危机。美国多家报纸倒闭,表面上看是金融危机的影响,但实际上,危机只是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报纸读者和广告的流失在此之前已经出现,愈演愈烈,且不可逆转。在中国,报纸经过20世纪80~90年代的辉煌,进入了发展滞缓期乃至衰退期。最近多次读者调查都表明:大多数报纸不再是读者的第一选择,甚至不再是选择。网络媒体具有的即时、海量、多媒体、互动性,尤其是由读者提供“报道”和评论意见,使内容不断扩充、刷新、更正等优势,正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报纸的读者,尤其是35岁以下的读者正转向网络。

    在这种趋势下,我们不得不思考一个问题:报纸还能给予读者什么?凭什么能让读者觉得还应该看一看——继续作为一种选择?其实答案很简单:读者想看到在别的媒体包括网络上没有看到过的内容。那么,如何才能提供真正吸引读者的内容?如何才能让读者时常感觉开卷有益,进而不看一看便若有所失?近年来,《文汇报》提出了“智慧立报”的办报理念,为破解网络时代的纸媒困境作了一些有益的探索,其做法和情况大致如下。

    一 正视纸媒的处境

    (一)正视新媒体挑战的严酷性

    新闻中的“发生性新闻”或者说事件性新闻,是最具新闻本色、最易吸引读者的新闻种类,可是报纸的这项功能已被互联网剥夺,今天第一时间报道的都是新媒体,其即时播报的优势令报纸望尘莫及。

    不能先发制人的报纸试图后发制人,通过做新闻解读,把新闻做深做透做宽做厚做细,但应对之道未必是制胜之道。许多人说新闻解读是报纸的“解药”,笔者却觉得可能是“安慰剂”。新媒体同样可以做新闻解读,而且有多种优势足以与报纸一争高下。时间自然还是一个明显优势,而且,它的海量和互动性可以让读者很快读到各种解读和详尽的背景资料。特别是,它能够让读者参与讨论和解读,充分借用外力来壮大自己的力量,“不是一个人在战斗”。在互动中,网络编辑和记者还可以即时了解和把握读者的关注点,进而组织有针对性的、逐步递进的解读。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报纸的主要竞争对手还是当时迅速崛起的电视,当时我们同样嘴快,说电视新闻尽管快捷、直观、生动,但缺乏深度,所以报纸还是很有优势,如果往深度上再走走,差不多就能安心度日。

    不料话音未落,电视台也开始解读新闻,做深度专题了,在今天已经达到很高的水准;而且人家有时间优势,推到极致就是即时解读,一边在播打仗画面,一边军事专家侃侃而谈。虽然对即时解读的质量有争论、有质疑,但不管怎么说,人家确实自有优势。

    总之一句话,不要低估对手,年轻对手成长的速度会比我们预想的快。人家还有更多更厉害的撒手锏,技艺会越练越精。正视纸媒的处境,首先就要正视新媒体挑战的严酷性。

    (二)正视新闻和报纸内容的同质化

    在新媒体步步进逼之下,《文汇报》和其他平面媒体一起,不再是年轻读者的第一选择,甚至不再是选择;在留守平面媒体的许多中老年读者中,我们也不是第一选择。报纸同质化,真正的受害者或者说受伤害更大的应该是《文汇报》这样的报纸,因为它不是第一选择,人家读的第一份报纸不是你,所以同样一条新闻,读者认为他看的第一份报纸上登的是新闻,再看《文汇报》上登的就没有新鲜感,新闻已成旧闻。今天的报纸同质化,已经不只是发生性新闻的雷同,连新闻解读也开始雷同起来。

    既然如此,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回应读者对报纸内容“与众不同”的要求?《文汇报》有一批特色专副刊,以“笔会”为代表,但这些专副刊的水平参差不齐,有的多年来少有变化,读者兴趣不大;我们有驻在十多个国家的记者,这使得《文汇报》的国际新闻可以有一些与众不同的内容,但我们有没有最大限度地开发这项优势?我们在教育、医疗卫生、科技、文化、理论等领域有相对多的报道,但量多不等于质高,我们怎样提升质量?要给自己设定怎样的“优质”标准?其他领域的报道,政法、经济、社会和体育新闻从来是各家报纸十分注重的,我们为什么不同样把它们看作重要的报道领域?我们又怎样竞争制胜?总之,直面今天的处境,我们思考的焦点在于:新闻和整张报纸的内容如何摆脱同质化?

    在调查中我们无奈地发现,《文汇报》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