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3月 |
民生,是指人民群众的基本生存和基本生活状态,以及基本发展机会、基本发展能力和基本权益的状况等等。民生问题是一个动态的、持续发展的概念,我国现阶段的民生问题已经不再是简单的衣食之忧,而是包括教育、就业、收入分配、社会保障、医疗卫生乃至公平正义、民主法制等。近年来,陕西在保持经济高增长和财政收入高增长的形势下,重视民生发展,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特别是2008年以来,陕西改善民生以项目为载体,通过实施民生工程,着力改善陕西民生发展状况,城乡人民群众的生存发展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生问题对陕西社会发展的压力。这是陕西省的一大创举,得到广大群众、社会各界的拥护和积极参与。
一 陕西民生工程历程——从“八大工程”到“十大工程”
(一)实施民生工程的基础与条件
进入新世纪以后,陕西在保持经济高增长和财政收入高增长的形势下,重视民生,教育、卫生、文化、社会保障等各项社会事业取得了一系列重大进展。特别是“十一五”期间,为缩小城乡差距,在政策和财政投入方面更加向“三农”倾斜,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效显著;同时出台一系列新举措,着重解决人民群众最关注的就学、就业和社会保障等问题,城乡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有了显著提高,一定程度上缓解了民生问题对陕西社会发展的压力。一是陕西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农村教育得到重点扶持,基础教育均衡发展。二是采取积极就业政策,促进就业规模增长。三是陕西经济实力得到一定增强,城乡居民收入以每年两位数的增长率提高。四是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开始形成,城镇企业职工基本养老、医疗和失业、生育、工伤社会保险不断扩大覆盖面,参保人数均大幅度增加,以城乡最低生活保障制度为核心,共同形成城乡专项救助体系,农民工保障法规体系逐步完善,城镇最低收入家庭廉租住房制度开始建立。五是城乡医疗卫生保障和服务体系开始建立,人民健康水平不断提高,通过一系列政策措施的实行,城乡人民群众的医疗困难有所缓解,国民体质总体水平也有了较大幅度提高。六是社会管理水平有所提高,初步形成“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格局,公安机关大力开展“平安陕西”创建活动,人民群众的安全感不断提升。
经过不断努力,陕西的民生状况得到一定改善,但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物质精神需求相比还有相当大的距离,与全国比较,陕西民生各大领域的问题依然存在。主要表现为,一是城乡居民绝对收入水平偏低,城乡、区域、行业差别显著,收入问题是陕西民生问题的重点和难点,城乡居民收入增长的幅度明显小于经济增长的幅度。且与全国平均水平差距继续拉大,2006年城镇居民收入水平居全国第24位,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居全国第28位,在岗职工收入居全国第24位;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之比为4.1∶1,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全省区域收入和行业间收入差距进一步拉大,在国民经济的20个行业分类中,行业最高平均工资与最低工资相差2.5倍左右。二是劳动力市场供给大于需求,就业总量规模压力在一段时间内难以得到缓解,全省统一的就业市场没有建立,就业供需矛盾加大。三是社会保障制度有待进一步完善,农村社会保障更加薄弱。但是农村社会救助资金量小与困难群众人数多的矛盾十分突出。二元分割的社会保障政策,使城镇居民享受着大大高于农村居民的社会保障。社会保障制度本身存在的不平衡影响着社会稳定。四是教育、卫生资源配置不均衡,人民群众最关注的上学、看病、住房问题没有得到根本解决。五是基层社会管理特别是农村社会管理薄弱,各种矛盾不断凸显,影响农村安定和农民安全的因素不断增加。
(二)民生工程的提出
对于这样的民生状况,陕西在2008年党代会上提出了一个目标,就是要通过十年的努力,使陕西的公共服务水平、老百姓生活水平能够接近全国平均水平。为进一步改善民生,并加强政策效应,陕西确立以项目为平台的实施方法,以促进全省的人民生活改善。经过大量的前期调研,本着需要与可能相统一、当前与长远相结合的原则,将国家与陕西的资源整合,确定了涉及职业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