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3月 |
2010年是“十一五”的收官之年。面对极为复杂的国内外经济形势,关中—天水经济区各级党委和政府带领人民,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和实施《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规划》等历史机遇,积极转变发展方式,破解发展难题,经济区经济保持了回升向好、较快增长的基本态势。当前,关中—天水经济区焕发出前所未有的生机与活力,进入了最好最快的发展时期。
一 2010年关中—天水经济区发展的宏观经济背景
2010年,随着一系列宏观经济政策的实施,资产泡沫化风险降低,中国经济增长逐季回调,经济运行开始回归正常增长轨道[1]。经济运行前高后稳;内需潜力持续释放,增长动力趋于协调;货币信贷增速逐步回落。经济增长的动力结构发生积极变化,形成了市场驱动的投资、消费和出口共同拉动经济增长的良好格局。
(一)内需增长从政策推动向市场驱动转变
自2009年第四季度以来,政府主导的投资增长逐步下降,市场驱动的投资成为增长的主要动力。2010年,继续保持这种趋势,居民自主消费动力强劲。
2010年1~8月份固定资产投资中,政府预算内资金和国有企业投资仅增长11.5%和20.33%,而2009年同期则高达82.7%和49.72%;内资企业中非国有企业投资增长29.63%,仅略低于2009年同期水平(30.5%);主要依靠市场驱动的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长36.7%,远远高于2009年同期12.5%的增速。
(二)消费增长依然强劲
2009年在诸多刺激消费的政策作用下,特别是在汽车、家电、家具、旅游等消费热点的带动下,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历史最高水平。尽管2010年以来,政策刺激力度和效应有所减弱,社会保障和就业、医疗卫生等民生性财政支出增速同比降幅较大,但居民自主消费动力依然较强。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速度,除1月份同比增长14.0%以外,其他月份同比增速均稳定在17.9%以上,2月份甚至达到22.1%。
(三)出口恢复快速增长,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
2010年在世界经济复苏、外部需求恢复较快增长的拉动下,我国出口恢复高速增长、出口规模占全球比重进一步提高。2010年,全年货物进出口总额29727亿美元,比上年增长34.7%。其中,货物出口15779亿美元,增长31.3%;货物进口13948亿美元,增长38.7%。进出口差额1831亿美元,比上年减少126亿美元。
我国出口得以恢复高速增长的原因,主要在于[2]:一是占我国出口市场50%以上的新兴经济体和发展中国家,受金融危机冲击较小,经济复苏较快,进口增速高于发达经济体;二是民营企业国际市场竞争力提升明显,2010年以来以民营企业为主的其他性质企业出口增速显著高于国有企业和外资企业;三是我国政府采取的上调出口退税率、增加出口信贷、为出口企业提供资金支持等多种政策措施,减轻了金融危机对外向型企业生产能力的冲击,多数企业生产恢复迅速,部分订单转移到我国。
与此同时,也出现了物价增长明显反弹,短期通胀压力加大。2010年受倒春寒、洪涝灾害等特殊天气和国际市场农产品价格上涨等因素影响,前8个月居民消费价格呈波动上升趋势,8月份达到3.5%;8月份后通胀预期陡然上升,短期通胀压力明显加大。导致下半年通胀预期陡升的原因主要包括三个方面[3]:一是连续两年实施的明显宽松的货币政策形成了大量的流动性,二是一些农产品出现了一定的供求缺口,三是房地产市场的投机预期。物价上涨引爆了社会公众对收入分配严重不公及收入差距不断扩大的强烈不满。
二 2010年关中—天水经济区经济运行情况与特征
(一)经济快速增长,结构趋于提升
2010年,经济区实现生产总值6831亿元[4],按可比价格计算,比上年增长14.5%(见表1),高出全国平均水平4.2个百分点。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690.764亿元,增长7.31%;第二产业增加值3318.45亿元,增长18.14%;第三次产业增加值2821.79亿元,增长12.2%。三次产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分别为5.63%、58.92%和35.45%,可见经济区经济增长中第二产业驱动特征非常明显。三次产业的结构比为10.11∶48.58∶41.31,结构层次趋于提升。
表1 2010年关天经济区经济增长情况
分市(区)看,除天水市的增长率为11.5%外,其他市(区)增速均高于14%,铜川最高为15.6%,之后依次是杨凌(15.5%)、渭南(15%)、商洛(14.9%)、西安(14.5%)、咸阳(14.5%)、宝鸡(14.4%)。对经济区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是西安市,西安市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