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陕西文学地域性特色研究

    作者:莫伸 毋燕 出版时间:2012年03月
    摘要:本文理清了新时期陕西作家的文学创作特点,即以地域为界、具有鲜明地域特征并介绍了三位最具代表性的作家,最后对新时代背景下陕西文学的未来和发展做了进一步思考。

    在新中国的文学长廊中,陕西文学的成就无疑是巨大的。

    1949~1965年,陕西著名文学作家的作品不仅在当时产生巨大影响,而且几乎引领着当时文坛的潮流。1954年,作家杜鹏程首先创作出长篇小说《保卫延安》,引来一片惊赞。紧接着他又于1956年深入宝成铁路建设工地,写出了长篇小说《在和平的日子里》,在这部长篇小说中,作者尖锐地提出了在和平建设的日子里,一些干部由于环境的变化和个人品德的蜕变出现腐败问题,当我们今天捧读这部著作时,仍然不得不赞叹作者洞察之深刻,触觉之敏锐,思想之超前。

    与此前后,胸怀大志的柳青正默默地蹲守在长安县皇甫村,以农夫般的坚韧和执著耕耘着后来产生巨大影响的长篇巨著《创业史》;王汶石则采取了另一种疾进的态势,犹如扔出集束手榴弹一般,用《风雪之夜》、《新结识的伙伴》、《沙滩上》等一系列出色的中短篇小说频频爆响于文坛。而李若冰也凭借着在青海柴达木石油工地的亲身体验,写出了《柴达木手记》;魏刚焰采访全国劳动模范赵梦桃写出了《红桃花是怎样开的》。可以说,在那个时代,陕西老一辈作家以自己奋发的努力和出色的作品,为陕西成为文学大省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这种基础不仅在于形成了一个成就卓著且影响巨大的作家群,并且更体现在对后来者的启迪和激励。

    进入改革开放新时期,陕西年轻一代作家很快以一种更加积极也更加踊跃的态势涌现出来。1978年,当走出“文化大革命”后的中国文坛举办首届全国优秀短篇小说评奖时,全国25篇获奖小说中,陕西入选2篇,仅次于名作家汇聚的北京。截至今天,陕西作家在全国各类文学评奖中获奖多达数十人。除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中篇小说奖、全国优秀诗歌奖、全国优秀儿童文学奖等(这些奖项以后均更名为鲁迅文学奖)外,其中最突出的是有三部作品获得了中国长篇小说的最高奖——茅盾文学奖(路遥《平凡的世界》、陈忠实《白鹿原》、贾平凹《秦腔》)。

    悉心细数,会发现陕西作家创作出来的文学作品多得无法尽列。我们不可能将他们所有的作品逐一研究,只能根据距离我们最近,即粉碎“四人帮”以后,新时期涌现出来的、具有代表意义的作家及其作品进行思索和品评,并通过他们,对全省文学创作的一些得失进行反省。

    一 “三大板块”酿就的三位作家

    一个几乎可称绝妙的现象是,从地理上来看,陕西分为三大板块。由北向南依次为陕北、关中、陕南。而新时期的陕西作家在这三大板块具有鲜明地域特征以及由此形成的具有鲜明地域特色的生活习俗和文化背景中,又涌现出了三位最具代表性的人物。这就是陕北的路遥,关中的陈忠实,陕南的贾平凹。这为我们研究陕西文学的地域特色提供了既奇妙又翔实的参证。

    路遥去世时享年42岁。尽管如此,他给我们留下的文学作品却是丰厚而扎实的。1982年,他的第一部中篇小说《人生》问世,立即引起了巨大的轰动。这部小说不仅被改编为电影,并且相当罕见地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小说连播节目中播出。彼时电视还远没有今天这样普及,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长篇小说连播节目是最受全国广大听众喜爱的节目之一。它对播出的长篇小说的选择应当说严而又严,《人生》是一部介乎于中篇小说和长篇小说之间的小说,中央人民广播电台选择播放它,足见对它的喜爱。事实上,这部作品播出后果然不负众望,获得了空前热烈的反响。

    这期间,路遥还先后发表了《在困难的日子里》、《惊心动魄的一幕》,直至发表百万字的长篇巨著《平凡的世界》并荣获茅盾文学奖,至此,作为一名诞生在黄土高原的作家,路遥已经毫无悬念地走出了陕西,走向了全国。

    从正式发表作品的时间上看,陈忠实比路遥更早。1980年,陈忠实的短篇小说《信任》已经获得了全国优秀短篇小说奖,之后他陆续在《小说界》、《当代》等杂志上发表了中篇小说《康家小院》、《初夏》等,并相继获奖。20世纪80年代是中国走出极“左”思潮之后文学的鼎盛时期,那一阶段文学作品无论在数量、质量、表现手法以及对现实生活的反思和探究上,都从整体上达到了一个此前从未有过、此后也再未出现的高峰。这种汹涌澎湃的文学大潮警醒着陈忠实也激励着陈忠实,使得他开始用一种更加开阔和全新的视野来对文学和生活进行把握和梳理。整整数年时间,他都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