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3月 |
河南是全国人口大省和农业生产大省,粮食产量约占全国的1/10,其粮食产需平衡举足轻重,关乎国家粮食安全大局。进入“十二五”,随着人口的增加和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经济的快速发展和资源的日益趋紧,河南粮食继续保持充足供给需要科学的分析和预测,河南粮食产需关系的平衡对制定全省乃至国家经济发展规划都是十分必要的。
一 河南粮食生产及需求现状
1.粮食生产现状
在全国发展一盘棋中,河南始终肩负着国家粮食生产安全的责任和使命。特别是近年在加快推进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中,更是坚持粮食生产重中之重的发展原则。农业生产投入逐年增加,基础设施日益加强,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进一步提高。2004年以来,不仅实现了粮食种植面积的大幅增加和正常年景下单产、总产的稳定增长,而且还实现了大灾之年夺得粮食丰收。全省粮食总产已连续7年保持增产,并分别于2004年、2005年、2006年连续3年迈上800亿斤、900亿斤和1000亿斤3个台阶。进入“十一五”后,随着全省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加快、大批中低产田的改造、各地粮食高产万亩示范方的创建、农业综合开发项目的实施等,粮食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加强,总产稳定保持在1000亿斤以上。河南粮食生产新世纪以来呈现以下特点。
(1)种植面积逐年扩大。“十五”以来,随着农村税费改革的全面推行和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以及国家不断提高粮食最低保护收购价等多种惠农政策的实施,河南农民种粮积极性再次得到激发,全省粮食种植面积逐年增长。2010年全省粮食作物播种面积达到14610万亩,其中夏粮面积7960亩,增长8.7%,秋粮面积6650万亩,分别比2001年增长10.4%、8.7%、12.5%。
(2)粮食产量大幅提高。在培育和推广良种良方、测土配方施肥、统一科学的田间管理以及统一机播机收等技术和措施的共同作用下,全省粮食单产水平大幅度提高。2010年全省粮食平均亩产为372公斤,比2001年增长19.5%,其中夏粮亩产为388公斤,秋粮亩产为353公斤,分别比2001年增长21.6%和17.3%。在单产水平提高和面积增加的双重作用下,全省粮食总产更是实现了节节攀升。2001~2010年的10年间,除了2003年因秋粮严重受灾导致产量减少外,其他年份均为增产,且从2004年起连续7年增产,连续5年超千亿斤。2010年全省粮食总产达到1087亿斤,比2001年增长32.0%。
(3)高产作物比例日趋扩大。近年来随着社会需求的增加和经济效益的好转,高产粮食作物种植面积日趋扩大。2010年,全省14610万亩粮食作物种植面积中小麦、玉米、稻谷、大豆等的种植面积分别为7920万亩、4419万亩、942万亩、680万亩,和2001年相比,小麦、玉米、稻谷的种植面积分别增长了10.0%、33.9%和51.0%,大豆的种植面积则下降了19.8%。小麦、玉米、稻谷、大豆的种植面积占全年粮食作物面积的比重分别由2001年的54.4%、24.9%、4.7%、6.4%调整为2010年的54.2%、30.2%、6.4%、4.7%。
2.粮食需求现状
粮食需求主要包括城乡居民口粮需求、饲料用粮、种子用粮和工业用粮等几部分。
(1)居民口粮。口粮需求总量主要取决于居民收入水平和人口数量。有资料表明,当居民收入在贫困线以下时,居民收入是制约粮食消费的重要因素,此时随着居民收入的提高,口粮消费会急剧增加,而当居民收入达到一定水平后,口粮消费对收入的弹性就会降低。2001~2010年,全省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由5267元上涨到15930元,农村居民年人均纯收入从2098元上涨到5524元,与此前我国设定的1196元贫困标准相比显然处在一个较高的收入水平状态,因此这10年间,虽然全省粮食产量增加很多,但城镇居民对粮食的消费基本稳定在年人均115公斤左右的水平,农村居民基本稳定在200公斤左右的水平。影响口粮消费总量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人口总量,虽然近10年全省增加了400多万,但随着城镇化率的逐年提高,城镇人口增加了1400多万,农村人口减少了1000多万。由于城镇人均口粮消费低于农村,所以虽然全省总人口增加,但对粮食的消费总量却呈逐年下降的态势。利用《河南统计年鉴》、《河南调查年鉴》城镇居民和农村居民年人均粮食购买量和人均粮食消费量,以及粮食消费和在外饮食消费占食品消费支出的比重进行测算得出,2010年全省居民口粮消费总量为298.8亿斤,人均149.2公斤,和2001年相比分别下降19.5%和23.2%。
(2)饲料用粮。饲料用粮主要取决于畜牧业发展水平。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