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3月 |
改革开放开启了信阳城镇化的大幕,20世纪末的撤地设市明显加快了信阳市城镇化的进程,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第二、三产业向城镇快速聚集,全市综合经济实力显著增强,产业结构优化提升,现代城镇体系构建提速,各项社会事业日益进步,有力地推动了经济社会的持续较快发展。随着新时期战略的实施和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发展定位的确立,信阳面临加快发展和转型发展双重任务,迫切需要突破发展瓶颈制约,启新发展动力引擎,新型城镇化为信阳市科学发展加快注入内生动力,奠定了坚实的发展基础。
一 新型城镇化为引领是信阳发展的必然选择
近年来,在国际国内时势发生深刻变化的大环境下,信阳市迎来了晋身河南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及中原经济区建设上升为国家战略并付诸实施的重大机遇,作为河南农村改革发展的探路者,中原经济区的南部主体区和粮食生产大市,信阳审时度势,确立勇当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发展定位,主动融入,积极作为,努力推进“三化”协调科学发展。
前行路上,信阳面临着重重困难。一是“三农”问题瓶颈制约突出。农业方面,农产品有效供给与农业效益偏低矛盾突出,全市农村人口众多,人均耕地仅1.30亩,农业生产规模小,标准化、机械化难以推广普及,导致农业劳动生产率低下,缺乏市场竞争力,加之农产品比较收益偏低且稳定性较差,农民多维持粗放式农业生产经营,不愿加大要素投入,推进农业经济和现代农业发展的内生动力明显不足。农村方面,市场发育不足、基础设施欠账较多以及金融、教育、医疗、社保等滞后城市等问题突出,缺乏对资本、技术、人才等生产要素的吸引力,更难以企及资源的优化配置,与城市间鸿沟有进一步拉大的危险。农民方面,收入增加和权益保障问题依然突出,21世纪以来,全市农民收入虽然有了持续较快增长,但与城镇居民的收入差距日趋扩大,加之受制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农民在就业、医疗、教育、养老等方面遭受迥异于城镇居民的歧视性待遇,既固化农民于乡村,又制约了农村消费需求的有效提振。二是资源环境对发展约束加剧。全市正处于工业化加快推进阶段,对建设用地有较大的刚性需求,但由于是农业大市、粮食生产核心区,保粮耕地红线是不可逾越的硬性约束,加之《国家主体功能区规划》将全市大片国土面积划为限制开发区和禁止开发区,保障建设用地压力越来越大。同时,全市98.2%的区域属于淮河流域,千里淮河有1/3在信阳境内,又地处上游,生态保护任务艰巨,加之节能减排目标必须不折不扣地完成,环境容量对企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约束日益趋紧。三是城镇化内生动力不足。全市城镇化水平总体偏低,2010年城镇化率仅为34.4%,分别低于全国、全省15.3和5.1个百分点,同时,粗放式、外延式特征明显,中心城区辐射能力不强,县城发展水平不高,小城镇基础支撑不力,加之工业基础长期薄弱,传统城镇化已步履蹒跚,无法适应科学发展的动力需求。四是区域竞争更加激烈。省外发达地区率先转型科学发展,省内各市竞相发展态势逼人,各地全力以赴调结构、促转型,打造新平台,抢占制高点,优化生产力,培育新动力,围绕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的竞争日益激烈,对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压力沉重的信阳而言,挑战之严峻前所未有。
综上所述,信阳既面临着中原经济区建设重大机遇,具备了加快发展与转型发展的基础条件,也面临着种种制约,迫切需要创新思路,探索“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新途径。而城镇化连着工业化和农业现代化,是促进生产要素在全社会优化配置的关键所在,是化解“三农”问题的突破口,是扩大内需的原动力,唯其才能胜任引领“三化”协调科学发展的重任。因此,必须选择一条城镇化新途径,强化城镇化动力,并以之引领不以牺牲农业和粮食、生态和环境为代价的新型“三化”协调科学发展,承担起中原经济区建设前锋重任。
二 新型城镇化对信阳发展的引领效应
河南省九次党代会报告对新型城镇化的内涵作了科学概括,就是以城乡统筹、城乡一体、产城互动、节约集约、生态宜居、和谐发展为基本特征的城镇化,是大中小城市、小城镇、新型农村社区协调发展、互促共进的城镇化。
近年来,信阳抢抓河南农村改革发展综合试验区确立及中原经济区建设战略实施机遇,锐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