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04月 |
“十二五”时期,首都经济社会发展将进入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新阶段。面对首都在全国工作大局中所处的重要地位,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十一五”期间,北京市文化事业按照党的十七大提出的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战略目标,不断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扶持力度,进一步深化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切实提高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的有效供给,进一步促进了首都文化的繁荣与发展,为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奠定了基础。“十二五”时期,北京将从建设“人文北京”和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高度,进一步完善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建设,寻找促进北京公共文化服务的良好路径和有效措施。
一 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与路径举措的相关政策
与发展现状近年来,按照建设首都文化中心的要求,北京市以构建覆盖全社会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为目标,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日益完善,群众文化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全市在演出、电影、文化活动和图书馆服务等领域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水平,兼顾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的协调发展,形成了服务优质、覆盖全社会的比较完备的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
(一)提出了北京公共文化服务体制机制新思路和新政策
2010年7月23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就深化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研究问题进行了集体学习,胡锦涛总书记提出“三个关系”以及“三个加快,一个加强”。“三个关系”强调了推进文化体制改革的重要性,指出促进文化事业全面繁荣和文化产业快速发展,关系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实现,关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关系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个加快,一个加强”的具体指示,一是要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二是要加快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三是要加快发展文化事业,四是要加强对文化产品创作生产的引导。2010年8月14日,北京市委、市政府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学习(扩大)会,刘淇强调要认真学习胡锦涛总书记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中国特色世界城市的要求,切实增强首都文化软实力和国际竞争力,努力建设有国际影响力的中国文化中心。2010年8月19日,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研究落实全国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会议精神和本市文化体制改革事项。市委书记刘淇强调,要从战略高度深刻认识文化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以高度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顺应时代发展要求,深入推进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
为了进一步推动“十二五”时期的文化体制改革,加强文化建设和文化发展,北京市制定了一些新的政策措施。2010年1月20日,北京市委常委会召开会议,讨论通过了《人文北京行动计划(2010~2012)》,提出了人文北京建设的2012年近期目标和2020年远景目标。[1]这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推进文化体制改革,进一步推动“人文北京”建设指明了方向。2010年11月,北京市制定了《关于大力推动首都功能核心区文化发展的意见》,根据该意见,北京市将大力发展公共文化事业,按照种类齐全、结构合理、发展均衡、实用高效的原则,完善核心区公共文化设施,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建设一批重点文化工程,辐射带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
(二)全面推进公共文化体制改革任务,公共服务管理水平逐步提高
“十一五”时期,北京市文化体制改革工作从试点转入全面推进,按照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工作的要求,北京市明确各项改革任务,落实相关配套政策,围绕改善宏观管理、健全政策法规、转变政府职能等关键环节,全面推进公共文化体制改革。文化体制改革的深入开展为首都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提供了良好的产业基础和制度保障。
自2003年北京市被确定为全国综合性文化体制改革试点省市之一以来,北京市紧紧抓住这一重要机遇,按照文化体制改革的战略要求实施了综合性文化体制改革。截至2010年,北京市文化事业单位改革和转企改制已经得到全方位的实施,并取得显著成就。第一,实现了政府工作方式的转变,实现了由管制型到服务型政府的转变、由以行政手段发展模式向综合手段提供服务的转变,不断创造环境,维护市场的公平正义,动员全社会的力量,参与文化建设,实现首都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第二,确立了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是政府的根本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