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0月 |
一 西藏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状况分析
2010年,西藏生态文明指数(ECI)综合得分为85.02,全国排名第20位。去除“转移贡献”指标,西藏自身生态文明指数(SECI)得分为71.43,全国排名第19位。去除“社会发展”和“转移贡献”两项二级指标,绿色生态文明指数(GECI)得分54.73,全国排名第20位。
2010年西藏各项二级指标的得分、排名和等级情况如表32-1所示。其基本特征是,环境质量居全国上游水平,生态活力、社会发展和转移贡献居全国中下游水平,协调程度居全国下游水平。生态文明建设总体特征仍属于环境优势型(如图32-1所示)。
表32-1 西藏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二级指标评价结果
图32-1 2010年西藏生态文明建设评价雷达图
具体从各项三级指标来看(如表32-3所示),西藏2010年排名前10位的有9个指标,其中继续稳居全国第一的有3项,分别是:自然保护区的有效保护、单位GDP二氧化硫排放量和用水自给率;农药施用强调较小,居全国第二位;地表水体质量、环境空气质量、服务业产值占GDP比例、人均教育经费投入均居全国第3位,其中环境空气质量和人均教育经费投入都比上一年度上升了1位。
表32-3 西藏2010年生态文明建设三级指标评价结果
续表
二 西藏生态文明建设发展态势分析
(一)西藏生态文明建设整体发展态势
西藏自治区生态文明发展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全区生态文明水平持续提高,整体上升幅度为9.81%。各年度中,2008~2009年度生态文明进步幅度最大,达66.24%,主要是由于环境质量的改善和协调程度的大幅度提高;2009~2010年度退步幅度最大,为6.19%,是由于生态活力、环境质量和协调程度均略有退步所致。由于国家统一发布的数据中,西藏自治区数据缺失值较多,定量分析时有缺失值的指标都默认为没有进步也没有退步,与西藏的实际情况可能存在差异,会造成一定误差。具体各年度进步态势如图32-2所示。
图32-2 西藏生态文明进步态势
从生态活力、环境质量、社会发展和协调程度四个方面来看,西藏生态活力、环境质量和协调程度发展走势较一致,它们的进步指数都经历了一个起伏的过程,整体生态活力有小幅增强,而环境质量和协调程度则进步缓慢。社会发展水平持续提高,但提高速度逐渐变缓。
(二)生态活力发展态势
西藏位于青藏高原,地势高峻,地理位置特殊,野生动植物资源、水资源和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重要的生态安全屏障。随着自治区天然林资源保护,退牧还草、植树造林和防沙治沙工程,城市造林绿化工程,以及野生动植物保护和自然保护区建设工程的实施,西藏生态建设事业快速发展。
生态活力进步定量分析显示,2003~2010年西藏生态活力呈增强的走势,整体生态活力水平提高4.87个百分点。各年度中,2008~2009年度生态活力进步幅度最大,为4.79%,主要得益于植树造林面积的扩大和城市绿化水平的提高,从而推动了森林覆盖率和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提高。但2009~2010年度的生态活力退步明显,为-2.63%,主要是由于城镇建设速度加快,而绿化工程未能及时配套,是建成区绿化覆盖率的下降以及自然保护区面积的减少所致。各年度进步态势如图32-3所示。
图32-3 西藏生态活力进步态势
2003~2010年,全区森林覆盖率、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显著上升,自然保护区面积占辖区面积比重、湿地面积基本保持稳定。由于所处地理位置海拔高,高寒缺氧以及常年大风,西藏植物生长困难,除自然保护区占辖区面积比重绝对值较高外,生态活力其余方面绝对水平均相对较低,整体生态活力较脆弱。应加大生态建设投入力度,开展生态安全保障体系建设,保障地区生态安全。
(三)环境质量发展态势
西藏工业企业较少,工业污染问题尚不突出,并且自治区政府在工业发展中始终坚持发展与保护并重的原则,将经济效益与环境效益相统一,因此当地环境质量所受影响较小,基本保持了原生态。辖区内地表水体质量基本稳定,主要河流Ⅰ~Ⅲ类水质河长比例保持在较高水平。为保证环境空气质量,西藏在城镇中积极推广采用无污染能源,逐步淘汰燃煤、燃油、柴草、牛粪等传统居民生活燃料。首府拉萨环境空气质量基本稳定,好于二级天气天数占全年比例保持在较高的水平。西藏属高寒草甸和草原区,水土保持能力较差。近年来,通过植树造林、兴修水利等措施,当地水土流失得到有效治理。西藏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