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
一 引言
中国人口的生育率自20世纪90年代下降到2以下。与世界其他低生育国家相比,我国近30年来的生育转变过程突出地反映了人口政策与社会经济高速发展的综合效应。一方面,中国见证了世界范围内最富成效的计划生育政策,居民的生育行为发生了历史性的转变;与此同时,改革开放以来社会经济的持续快速发展,极大程度地促进了现代婚育文化观念的传播、改变了家庭生育决策的宏观和微观环境。大量数据与实证研究表明,我国已进入世界低生育率国家的行列,并已长期稳定在低生育水平。国家统计局历年的人口抽样调查和2010年普查结果也证实了这一判断。长期的低生育水平直接导致的人口后果是:人口年龄结构加速老化,人口总量将在到达顶峰后持续减少,中国将加速积累人口负增长惯性。持续的低生育率导致育龄妇女规模不断萎缩,从而进一步减少出生人数。即使将来有可能提高生育率,但是由于能生育的人口数量相对较少,所以无法在短期内增加出生人数,仍会长期保持人口负增长的局面。对于这种前所未见的人口态势将带来的挑战和问题,我们尚缺乏足够的认识。尽管近10年来围绕中国的生育水平和影响生育水平变化的因素已经有众多研讨,但在对生育水平未来的变化趋势上,仍存在各种不同的判断,例如认为确保稳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务依然艰巨。中国的低生育水平是否稳定,未来会回升还是继续下降,涉及对中国生育率变化历史轨迹的了解和认识,值得认真研究和讨论。
国际上一些研究认为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存在代际传递。例如对欧洲部分国家的分区域研究发现,父辈的生育行为对20~39岁青年的生育偏好有显著影响(Testa and Grilli,2006)。还有研究结果发现,家庭成员的生育行为和偏好以不同方式影响个人的生育偏好,母亲的生育行为和生育偏好对下一代的生育偏好影响最为显著,其次是兄弟姐妹之间的影响(Axinn,Clarkberg,and Thornton,1994),不过这种影响会随着个人生命历程的变化发生改变(Régnier-Loilier,2006)。对中国江苏六县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调查结果的分析则发现,如果父母公婆偏好有更多的孙子女,同时妇女愿意听取父母辈的建议,则有提升生育意愿的作用(Chen,et al.,2011)。
本文将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分析中国的情况。首先应用1975年以来的省级生育率数据,分析中国不同时期不同地区生育水平的相关性及变化趋势;其次应用江苏生育意愿和生育行为研究2010年跟踪调查数据,分析影响生育意愿和生二孩计划的代际效应。作者试图通过以上分析,推测未来10年我国不同地区的生育率变化趋势,并讨论未来与生育相关的政策取向。
二 不同时期中国省级的生育水平分析
中国的平均生育水平自20世纪70年代以来总的呈下降趋势,只不过在不同时期下降速度不同,不同省份之间下降速度有快慢和先后之分,京津沪、江浙鲁、辽吉黑以及四川、内蒙古等地生育水平最先降至更替水平以下。不过,进入21世纪以后各地生育水平日渐趋同,且差距越来越小(陈友华,2011)。省级生育水平差距的缩小,在很大程度上与各地发展水平的差距缩小有关。对2000年分省总和生育率的多因素分析发现,除了生育政策之外,人均GDP和人类发展指数(HDI)这两个发展水平的指标也都与总和生育率显著相关,在控制发展水平指标后,生育政策的作用大大减弱(Chen,et al.,2009)。
如果设一代人的间隔为25~30年,可以通过检验两组生育率相关程度,了解省级生育水平的代际关联。图3-1根据国家统计局与美国东西方中心利用1990年与2000年人口普查数据采用生育史重构法估算的胎次递进总和生育率,比较1975年和2000年各省数据。图3-1中显示了两组生育水平之间呈线性正相关,两组数据的皮尔逊相关系数为0.78。简单线性回归结果显示,1975年的省级生育水平可以解释60%的2000年省级生育水平变化。此外,各省(市、自治区)在此期间的生育率变化绝大多数为单调下降。
图3-1 1975年和2000年分省胎次递进总和生育率的关联
由于最近的省级生育率数据是根据2005年1%人口抽样调查年龄别生育率估算的总和生育率,图3-2使用三个年份的总和生育率比较各省变化。尽管1995~2005年10年间的生育率下降幅度远远小于此前20年间的下降幅度,但已经没有任何地区的生育率达到2。大部分省份的生育率仍呈下降趋势或保持稳定,仅湖南、安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