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
Keywords: | EmploymentTradeEconomy Rebalancing |
一 导言
随着开放程度的日益提高,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最大的出口国。即便在2009年遭遇国际金融危机的时期,中国的出口总额也达到12016亿美元,进出口与当年GDP的比率为0.44。随后,出口导向型部门经历了快速的恢复,2010年出口总额达到15778亿美元,2011年更迅速增长至18986亿美元。由于中国制造业部门的比较优势,中国已经成为世界的制造业中心。而对外贸易规模的不断扩大,也成为经济不平衡的主要原因。
外部需求的增加创造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在近几十年的经济增长中,制造业产品的出口已经成为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重要力量。例如,长三角和珠三角这两个出口导向型企业最集中的地区,同时也是农民工就业最集中的地区。2009年,在长三角和珠三角就业的农民工分别占农民工总量的19.4%和22.6%。正由于对外贸易的不断扩大,中国的劳动力市场与外部世界紧密联系起来,更容易受外部经济变化的影响。尽管从经济增长和就业变化看,中国经济在总体上已经从此次金融危机中得到了恢复(Park,et.al.,2011),但金融危机爆发时期,农民工短暂的大规模失业也使他们遭受了较大的福利损失。
由于农民工是中国劳动力市场上相对脆弱的群体,而且他们当中很多人就业于劳动密集型的外向型企业,因此,贸易在多大程度上影响其就业形势对于理解当前的中国劳动力市场具有重要的意义。一方面,中国作为世界上劳动力总量最多的国家,在经济政策中确保就业优先在经济发展过程中一直具有重要地位;另一方面,由于劳动力市场已经经历了刘易斯转折,就业政策也相应地不能仅仅局限于创造就业机会,也需要关注就业质量的提升。于是,我们也需要关注与贸易相关的经济部门提供了什么样的工作岗位。
然而,准确地刻画中国贸易与就业的关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其主要原因是统计数据的缺乏以及一些统计指标缺乏一致性。为了弥补不同来源的统计数据提供信息的不足,我们使用了两套数据来观察贸易与就业的关系。其一,是2004年和2008年所进行的经济普查。这两轮经济普查提供了制造业企业的就业、贸易和工资等信息。我们认为,普查数据是全面掌握就业与贸易关系的最佳资料。不过,尽管两轮调查的问卷具有一致性,但由于我们使用的是公布的加总数据,在工资、就业、出口金额和福利等内容上,两轮数据公布的指标并不完全一致。其次,我们使用2009年秋对1644家制造业企业所做的调查资料,来观察出口导向型企业的就业质量及其决定。该调查由中国人民银行组织实施,作者设计了调查表中有关就业的部分。该调查在8个省25个城市开展,包括4个沿海省份(山东、江苏、浙江和广东),东北的一个省(吉林),一个中部省份(湖北)和两个西部省份(陕西和四川)。该调查的抽样框包括所有与金融机构有信贷关系的企业。毋庸讳言,使用该抽样框有可能对规模很小的企业抽样不足。在我们的样本中,平均每个企业雇佣约499个生产工人。
本章剩余的部分是这样安排的,第二部分利用加总的普查信息,描述出口企业的就业与工资状况;第三部分利用企业调查数据讨论外向型企业所提供的就业岗位是否具有更高的质量;第四部分是简单的讨论与总结。
二 出口企业的就业与工资
由于出口规模的不断扩大,中国已经被描述为世界工厂。尽管中国正试图平衡内外经济关系,但外部需求仍然是经济增长最基本的驱动因素。这也意味着出口导向的劳动密集型部门在就业创造中也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在本节,我们利用经济普查数据,观察贸易相关的部门就业、工资及其与贸易的相关性。
如前所述,尽管外部需求成为推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已经得到了广泛的认识,但度量出口导向的经济部门的实际规模到底有多大却较为困难。从官方的统计数据中,并没有公布可贸易部门就业的规模有多大。具体来说,度量贸易产生的就业存在以下几点困难。
首先,对于某一个特定的企业而言,外需和内需产生的就业岗位并不具有可分性。从企业水平看,某一个工人生产的产品可能既满足国内市场,也出口到国际市场,这样我们也难以将就业简单地划分为可贸易的或不可贸易的。
其次,产品的贸易可以通过直接或间接的方式产生就业。如果我们观察产业链,很显然国际贸易产生的前向与后向联系都会产生就业岗位。例如,某一个企业拓展国际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