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
经济增长和结构转变所带来的就业格局变化是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基本动力。观察世界各国经济发展的历程不难看出,在一个国家从贫穷走向富裕、从落后走向先进、从传统走向现代的过程中,其就业格局必然会发生两个根本转变:一是从农业主导的就业转变为非农业主导的就业;二是从以自雇就业为主向以受雇就业为主的转变。
在就业格局转变的过程中,如果两个过程是同步的,则社会发展就步入健康轨道,如果二者不同步,就会带来社会发展的问题。具体来看,如果就业在非农化的过程中不能同时实现雇员化,社会发展就会出现问题。一些发展中国家,经过长时间发展仍然无法跨越中等收入陷阱从而步入到发达国家行列,其中当然有很多原因,但一个重要原因就是就业格局变化的两个转变不同步,就业雇员化严重滞后于非农化,从而使得从农村转移出来的劳动者只能在城镇从事自我雇佣的非正规工作,滋生严重社会问题,无法实现真正的社会进步和发展。
一 就业格局变化的非农化趋势
中国曾经是农业就业主导的国家,生产和生活方式也相对落后。但今天的中国情况已发生根本性转变。随着农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以农业为主导的就业格局已经转变为非农业主导;与此同时,就业的雇员化程度也在不断提高,大量自雇就业被公司化的受雇就业所代替,劳动者的收入水平不断提高,这些都标志着中国正行驶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健康轨道之中。
中国就业格局正在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就业的非农化趋势。作为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国家,中国当然也是就业人数最多的国家。截止到2010年,中国就业总数为7.61亿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员2.79亿人,第二产业就业人员2.18亿人,第三产业就业人员2.63亿人,第一产业依然是就业人数最多的部门。如果把第一产业看成农业,第二、第三产业称为非农产业,那么,可以看出,中国就业格局已经从农业主导转变为非农业主导,截止到2010年,非农业就业比重达到63.3%,而农业就业比重下降到只有36.7%。
当然,中国过去是一个农业国,就业也主要以农业为主,1978年时农业就业占比70.5%,非农业就业占比只有29.5%。经济快速发展使得农业就业比重不断下降,在1997年非农就业比重第一次超过农业就业比重,在此之后的5~6年时间中,非农业就业和农业就业占比基本上处于大致相等的状况;2003年后,非农业就业比重出现较快增长,就业非农化趋势加快(见图13-1)。
图13-1 就业格局变化的非农化趋势
中国就业的非农化趋势来自两个方面的推动,一方面是农村劳动力通过转移到城镇就业带来的推动,另一个是农村劳动力通过在本地非农就业的推动。
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镇是就业非农化的最主要推动力。随着快速城镇化,农村人口不断向城镇转移,中国已经从一个农村人口占主导的国家转变为城镇人口占主导的国家,目前城镇化水平已经超过50%。不过,从就业来看,农村地区就业总数依然超过城镇地区,截止到2010年,农村就业总量为4.14亿,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为54.4%,城镇就业总量为3.47亿,占全国就业比重为45.6%。为什么在城镇人口已经占多数的情况下,城镇就业却在数量上低于农村就业呢?究其原因,主要在于城乡人口在劳动参与率方面存在较大差异。由于农村人口劳动参与率高于城镇人口,所以,在农村人口数量已经低于城镇的情况下,农村就业人口仍然从数量上高于城镇。例如,2009年,城镇劳动参与率为61.5%,而农村劳动参与率高达81%,二者相差近20个百分点,这就决定了人口和就业在城乡之间分布的差异。总的来看,随着城镇化率的不断提高,城镇就业占全部就业的比重也在不断提高,进而就业的非农化率也不断提高(参见图13-2)。
图13-2 城镇化和就业非农化
农村劳动力在本地的非农化就业,也是推动就业非农化的重要力量。我们知道,农业就业一定是发生在农村,但也许很多人并没有意识到,并非所有的农村就业都属于农业就业。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农村就业形态不断分化,越来越多的非农业就业岗位被创造出来,农村就业反而呈现出非农化的趋势和特点。
根据国家统计公布的统计数据,农村地区就业被划分为这样几种类型:第一产业就业(农业就业)、乡镇企业就业、私营企业就业和个体就业。很显然,上述的划分可以进一步被归纳为农业就业和非农业就业两大类。第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