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2年11月 |
一直以来,劳动报酬占GDP份额低且出现下降趋势被认为是当前收入分配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但从就业格局来看,中国就业雇员化程度仍然较低,这实际上是决定劳动报酬占GDP份额低的关键原因。由于劳动报酬存在统计口径问题,有关中国劳动报酬份额问题经常被误读,其原因主要在于使用不同统计口径劳动报酬数据进行国际比较时常会导致错误结论。当使用国际可比口径来衡量劳动报酬时,劳动报酬份额应该随着雇员就业比例的升高而增加,但2003年后中国劳动报酬份额并没有随雇员就业比例上升而增加,从而导致工薪劳动者实际工资水平出现下降;与此同时,工薪劳动者内部工资水平变化也出现分化,主要表现为越是低收入的劳动者工资增长速度越慢,而越是高收入的劳动者工资收入增长越快,劳动力市场上工资收入出现了“两极化”现象。工薪劳动者总体工资水平下降是当前收入分配领域存在的突出问题,而这主要是低工资劳动者工资增长缓慢的结果,因此,如何实现低收入劳动者工资的合理增长是改善收入分配状况的关键所在。
一 国民收入分配格局的变化
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内创造的财富首先在生产要素间进行分配,这就是国民收入分配中的要素分配或者说功能性分配。由于生产要素主要包括劳动和资本,所以,国民收入要素分配实际上就是在资本和劳动之间进行分配。
国民收入要素分配可以通过收入法GDP核算得到反映。在我国收入法GDP的核算中,国内生产总值被分为这样几个部分:劳动者报酬、间接税净额、固定资产折旧和营业盈余。按照国家统计局的定义,劳动者报酬是指劳动者因生产活动所获得的全部报酬。包括劳动者获得的各种形式的工资、奖金和津贴,既包括货币形式的,也包括实物形式的,还包括劳动者所享受的公费医疗和医药卫生费、上下班交通补贴、单位支付的社会保险费、住房公积金等。生产税净额指生产税减生产补贴后的余额。生产税指政府对生产单位从事生产、销售和经营活动以及因从事生产活动使用某些生产要素(如固定资产、土地、劳动力)所征收的各种税、附加费和规费。生产补贴与生产税相反,指政府对生产单位的单方面转移支出,因此视为负生产税,包括政策亏损补贴、价格补贴等。固定资产折旧指一定时期内为弥补固定资产损耗按照规定的固定资产折旧率提取的固定资产折旧,或按国民经济核算统一规定的折旧率虚拟计算的固定资产折旧,它反映了固定资产在当期生产中的转移价值。营业盈余指常住单位创造的增加值扣除劳动者报酬、生产税净额和固定资产折旧后的余额。它相当于企业的营业利润加上生产补贴,但要扣除从利润中开支的工资和福利等。由此可以看出,从要素分配角度来看,劳动报酬就是劳动要素的回报,营业盈余和固定资产折旧则可以被视为资本要素所得,生产税净额构成政府收入,在这里,政府虽然不是生产要素,但通过从生产环节征税而获得了收入。
基于国民收入在要素间的分配,要素所有者及其政府就获得了相应的收入,这就形成了国民收入的初次分配。初次分配是生产活动形成的净成果在参与生产活动的生产要素所有者及政府之间的分配。生产活动的净成果是增加值。生产要素包括劳动力、土地、资本。劳动力所有者因提供劳动而获得劳动报酬;土地所有者因出租土地而获得地租;资本的所有者因资本的形态不同而获得不同形式的收入:借贷资本所有者获得利息收入;股权所有者获得红利或未分配利润;政府因直接或间接介入生产过程而获得生产税或支付补贴。初次分配的结果形成各个机构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各部门的初次分配总收入之和就等于国民总收入,亦即国民生产总值。一般来说,参与初次分配的部门分为企业部门、居民部门和政府部门。每一个部门因拥有不同的生产要素可以获得不同的要素收入。具体来看,企业部门可以获得营业盈余收入和财产收入,居民部门主要获得劳动者报酬收入,但也能够获得财产收入和营业盈余收入,财产收入主要包括利息和租金收入,营业盈余则是居民部门通过个体经营活动而获得,政府部门主要获得税收收入,但政府部门也还可以通过经营获得营业盈余收入,同时也可以因为拥有财产而获得财产性收入。
在初次分配的基础上,通过经常性转移形式对初次分配总收入进行再次分配,被称为国民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