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版时间:2013年01月 |
兰西格经济区(以下简称“经济区”)地处青藏高原与黄土高原、内蒙古高原过渡地带,位于亚欧大陆桥向西延伸构建联通南亚、西亚和中亚通道的中心位置。这里是西北腹地经济基础相对较好、自然条件相对优越、人文历史深厚包容、发展潜力较大的地区。经济区构建是响应《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的若干意见》的战略部署,是基于“全国主体功能区规划”建设的需要。与相对成熟的经济区发育相比,兰西格经济区具有跨省级行政区且整合两个省会城市、地域广泛而地貌形态多样、经济发展背景相似但内部差异明显、文化构成多元且丰富多样、自然环境脆弱并易逆转恶化等特征。由此决定其经济区建设既要遵循区域经济一般的发展规律,又要走出适合兰西格经济区可持续发展的差异化发展之路。
一 兰西格经济区发展的战略意义
兰西格经济区是以兰州—西宁—格尔木中心城市为节点,兰青、青藏铁路及109国道为轴线,以中心城市现有辐射拓展区域为载体,并考虑到地理上的邻近效应、区域内部发展面临问题及发展方向的一致性。经济区共涉及甘肃、青海两省的五个地级市、五个自治州和一个地区,总面积40.77万平方公里。具体范围包括:甘肃省的兰州市,白银市,临夏回族自治州的全部,武威市的凉州区、古浪县、天祝县,定西市的安定区、陇西县、渭源县、临洮县、通渭县;青海省的西宁市,海北藏族自治州,海东地区,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不含唐古拉山镇),黄南藏族自治州的尖扎县和同仁县,海南藏族自治州的贵德县和共和县(见图1)。经济区位居中国版图腹地,具有毗邻边疆、连接内陆,承东启西、联通南北的战略区位,凸显其全国经济发展格局中的重要经济区位。该经济区的构建,是国家经济开发战场西移向西部腹地延伸的载体,其整合开发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图1 兰西格经济区区位
1.集聚经济区发展能量,构建中国西部腹地增长极
经济区因其经济开发规模偏小,在西部的成—渝、关中—天水、天山北坡、宁夏黄河沿岸等重点开发区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这里的城镇发展滞后,形成了“中部塌陷”的境况,呈现出西部重点开发区之间发展不协调的格局。因此,实施“点—轴”开发模式,以兰州及西宁、格尔木高原中心城市为一级增长极,以兰青线、青藏线和国道109线等交通轴线为依托,构建以线串点、以点带面的联动格局,在中国西部的腹地形成“三点一线”纵深经济开发带,对培育青藏铁路经济带,真正实现西部“大十字形”区域开发形态,进而推进我国国土空间向西部纵深地带拓展有着积极的示范作用。
2.强化生态环境建设,构建西北生态安全屏障
经济区地处我国青藏高寒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大自然区域的交汇地带,在全国国土主体功能区划中,属于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区所占面积最大的区域。在西部大开发战略深化的大背景下,实施重点城镇优先发展,着力培育城镇群,促进区内工业化、城镇化同步进行,最终实现人口与产业向条件相对优越的区域集聚。有序实施三江源地区生态移民,通过新农村建设工程,可持续地引导农牧民向城镇集中;加大祁连山、青海湖、柴达木盆地及黄土高原等重点地区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力度,不断构筑国家生态安全屏障。
3.增强与周边地区间联系,构建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和谐发展的重要支撑
经济区位于新、藏、蒙、宁四个民族自治区联结的核心位置,是我国西部地区多民族集聚、多元文化包容集中的地区。该区不仅成为中国东、中、西部地区与边疆省区之间联系的桥梁,也是中国现代化发展中建立与中亚、南亚、中东等地区陆上联系的重要通道,地缘政治区位、军事区位突出。推进经济区整合发展,增强发展实力,可促进西部地区与南亚、中亚、中东等国家间的经济往来,也对维护周边地区民族团结、社会稳定与巩固国防,有着重要的战略支撑作用。
4.培育联动开发的经济体系,构筑互利共赢合作格局
区内地表形态多样复杂、资源禀赋良好、文化多元包容共存,是我国三大高原交接处,也是甘、青两省内自然条件最优、开发最充分、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但长期以来,严重依赖当地资源开发构建了典型的资源型经济体系,加之全国宏观资源要素市场的不均衡分布,甘、青两省的经济发展始终处于弱势地位。甘、青两省发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