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皮书数据库!
您现在所在的位置:首页
更多>> 课题组动态
更多>> 皮书作者
王伟光
  男,汉族,1950年2月出生,山东海阳人。1967年11月参加工作,1972年1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博士研究生学... 详情>>
李 扬
  1951年9月出生,籍贯安徽,1981年、1984年、1989年分别于安徽大学、复旦大学、中国人民大学获经济学学... 详情>>
李培林
  男,山东济南人。博士,研究员,中国社会科学院副院长,中国社会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副所长。《社会... 详情>>

    我国就业质量状况及其提升

    作者:高文书 高梅 出版时间:2013年09月
    摘要:本文阐述了就业质量的内涵和相关评价指标,从就业岗位开发、就业规模和结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和劳动关系等方面,对我国的就业质量状况进行了考察。研究表明,近年来我国就业质量得到了明显提升,主要表现在就业岗位开发不断加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工资水平有所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劳动关系有所改善。但是,目前我国仍然存在就业岗位供给相对不足、劳动报酬水平不高、行业间收入差距较大、存在就业歧视、就业稳定性较低等问题。本文从实施就业优先战略、完善劳动薪酬保障机制、优化公平就业环境等方面,提出了提升我国就业质量的对策建议。
    Abstract:This thesis introduces the connotations and relevant evaluating indicators of employment quality. It studies the employment quality in China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developing employment posts, employment scale and structure, labor remunerations, working hours, social security and labor relations, etc. The research reveals that employment quality in China has experienced considerable progress in recent years. And such progress is mainly represented by greater efforts to develop employment posts, larger employment scale, optimized employment structure, higher salaries, wider coverage of social security, and better employee-employer relations. Nevertheless, China now still faces many problems such as relatively short supply of employment posts, not quite high labor remunerations, relatively huge gap in incomes among different sectors, employment discrimination, and relatively low employment stability. The thesis,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implementing employment priority strategy, improving labor remuneration security mechanism and optimizing fair employment environment, has proposed the counter measures to improve employment quality in China.

    一 就业质量的内涵和评价指标

    (一)就业质量的内涵

    就业质量是与“体面劳动”密切相关的一个概念。1998年6月,为了应对世界经济变化导致的失业人数剧增、工作环境恶化等问题,国际劳工组织(ILO)新任局长索马维亚在第87届国际劳工大会上首次提出了“体面劳动”概念,将其定义为“促进男女在自由、公平、安全和具备人格尊严的条件下获得体面的、生产性的可持续工作机会”。“体面劳动”主要包括四个方面的内容,分别是“促进工作中的权利、就业、社会保护和社会对话”。此后,很多国内外学者将这一定义作为就业质量而普遍使用。

    在就业质量的具体含义上,目前国内学者还没有形成一个统一的、明确的定义。有学者认为,就业质量是一个衡量劳动者在整个就业过程中就业状况的综合性概念,它反映了劳动者在就业机会的可得性、工作稳定性、工作场所的尊严和安全、机会平等、收入、个人发展等有关方面的满意程度。[1]也有学者认为,就业质量包括了一切与劳动者个人工作状况相关的要素,如劳动者的工资报酬、工作时间、工作环境、社会保障等,所以,就业质量是反映整个就业过程中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结合并取得报酬或收入的具体状况之优劣程度的综合性范畴。[2]还有研究指出,就业质量还有中观和宏观层面的含义,即不仅包括劳动者自身的工作条件和感受等内容,而且包括劳动力供求状况和公共就业服务质量等,就业质量的内涵其实就是劳动力市场的运行状况。[3]

    (二)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

    关于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学者们尚缺乏统一的认识。有学者认为,就业质量的研究应放在微观层面,其评价指标的选取也是与微观相对应的,认为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应包括7项内容:平等和权利保护、工作的稳定性、工作报酬、工作条件、健康与安全、福利和社会保障、职业发展前景。[4]有学者则认为,就业质量应从宏观层面进行研究,认为就业质量指的是某个范围内劳动者整体工作状况的优劣程度,应用社会保险参保率、劳动合同签约率、平均工资等宏观评价指标来衡量。[5]还有学者认为,就业质量评价指标还应包括工作满意度之类的主观指标:“就业质量的评价指标体系中只包括客观标准显然是不够全面的,因为仅用客观指标不能解释从绝对值看就业质量已经有一定提高,但是劳动者对就业质量的满意度却依然不高甚至下降的问题。”[6]

    我们认为,在确定就业质量的具体评价指标时,可以借鉴国际劳工组织关于“体面劳动”的评价指标。国际劳工组织在评价“体面劳动”时,提出的指标大体有11个,即就业机会、足够的收入、合理的工作时间、工作的稳定性、工作与家庭生活的平衡、安全的工作环境、社会保障、社会对话和劳动关系、就业公平、不可接受的工作、经济和社会因素。[7]可以看出,在上述11项指标中,除“就业机会”和“经济和社会因素”之外,其余9项指标都是与就业质量直接相关的。

    本文旨在考察中国整体的就业质量状况,由于就业规模和就业岗位开发会直接影响就业质量的高低及变化,因此,我们认为“就业规模”和“就业岗位开发”也是衡量就业质量的重要指标。这样,在借鉴国际劳工组织“体面劳动”评价指标的基础上,并考虑到评价指标的可操作性和数据的可得性,我们主要从就业岗位开发、就业规模和结构、劳动报酬、工作时间、社会保障、劳动关系等方面来评价就业质量。

    二 我国就业质量的现状

    按上述评价指标对我国就业质量进行的考察表明,近年来我国就业质量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升,主要表现在就业岗位开发不断加强、就业规模不断扩大、就业结构不断优化、工资水平有所提高、社会保障覆盖面不断扩大、劳动关系有所改善等方面,但也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进一步解决。

    (一)就业岗位开发不断加强,就业扶持政策不断强化

    1.城镇每年新增就业岗位在千万个以上

    2012年,我国实现城镇新增就业1266万人,比2011年多增了45万人,为过去9年来的最高水平。至此,从2003年至2012年,年均新增就业约为1106.7万人(见图1),城镇登记失业率基本保持在4%左右的较低水平(见图2)。

    图1 2003~2012年城镇新增就业人数

    图2 2001~2012年我国城镇登记失业人数和失业率

    2.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逐年增长

    2012年,我国城镇失业人员再就业人数为552万,与2011年基本持平;2003